西南边陲的云南,是我国民族分布最复杂的省份,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彝、白、傣、藏、纳西、景颇等二十余个民族。之所以会如此,除地形因素外,与历史根源也密不可分。

在公元8-10世纪,云南一带始现南诏政权,南诏的出现使政权林立、地形崎岖多变的洱海地区基本统一。


南诏国的民族组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南诏国是由蒙舍诏、蒙嶲诏、邆赕诏、施浪诏、越析诏和浪穿诏“六诏”统一而成。


十九世纪,一位名叫拉考伯力埃的学者首次提出南诏国是泰族的观点。

傣族(泰语:ไทย或ไท;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佬族、阿萨姆族,是中国跨境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

南诏是泰族这一观点出来后,许多欧洲学者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得出这一结论的证据是南诏统治者自称他们的祖先来自“哀牢”。哀牢是东汉时期云南的一个部族,通常被认为是泰族的祖先。同时,他们发现在仅存的南诏的二十多个字词中,有那么两三个单词和现在泰语中的词组相似——其中最明显的是“诏”这个词,在南诏语中,“诏”代表“国王”、“王子”、“候国”等含义,这些意思以及这个词的发音和如今的泰语完全相同。



南诏的光辉历史沦为泰国人妄尊自大的资本。但实际上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实在是太过单薄无力,存在漏洞。

比如在中文史料中留存下来的许多南诏词汇,显然和泰语没有任何关联,即便有那么三四个发音相似的名词,比如“诏”,这样政治性的称谓也可以视作是文化语言之间的借鉴,并不能指明两者间必然存在传承关系。


其实在唐朝之前,中国西北边疆也有与“诏”发音、含义都相近的词汇,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这些人和泰族或是南诏人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呢?显然这样单纯的根据一两个词来判断南诏和泰族间的关系,是存在巨大漏洞的。


中国史界早有定论,南诏是一个主要由彝族、白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也就是唐代所说的乌蛮和白蛮

和前面论证南诏是泰族的观点一样,论证南诏主要是由彝族和白族组成的证据之一是两者的词汇语言重合程度——但两者间不同的是,南诏词汇中百分之七十五与藏缅语系的彝族和白族的词语音义相同

百分之七十五的音义相同词汇和仅有三、四个的相比,毫无疑问更让人信服。


除语言外,还有一个历史现象能佐证南诏民族必定属于藏缅语的民族,那便是“父子联名制”,即:儿子的名字里总是包含着父亲名字里的一个字。


这在南诏统治者中便有所体现,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总是父亲名字最后一个字——例如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凤迦异等。

这一现象,在如今大多数彝族人中依然有所保留。一些彝族人的家谱中,按照“父子联名制”来追溯,可以发现他们的祖先就是南诏王。

此外,如今生活在大理的白族所使用的一种尖叶形板锄、长条形锄的形制,与历史上属于白蛮的石寨山青铜文化类型中常见的尖叶形锄也相同。


通常来说,这种形制的继承性是很难模仿的,这一考古发现更是为南诏是由白族和彝族构成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抛开事实不谈而将南诏与泰国强行联系起来,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授意和默许亲日媚日的泰国銮披汶·颂堪政府宣扬大泰民族主义。把唐宋时期以云南大理为中心,由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南诏政权【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说成是泰族建立的国家,把大理称为侬塞,说成是泰族故乡。銮披汶·颂堪政府还通过泰国艺术厅厅长銮威集瓦干等人篡改泰国历史,把泰国史说成是泰族史,鼓吹“泛泰民族主义”,把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和印度境内的泰族及有关民族,统统置于泰国的领导之下,“唤起泰国团结合作,领导泰族走向繁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