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一新疆少年在沙漠中看到一只濒死的骆驼,他当即将自己仅剩不多的水给骆驼喝了,结果受到其父一顿暴打。没想到,最后骆驼却救了其父子俩的命。
1959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依然保持着它亘古不变的面貌,绵延的沙丘如同巨浪般起伏不定。这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广袤沙漠,横跨33.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白天,地表温度可以高达七十多度,烈日炙烤着每一寸黄沙。夜晚,气温又骤降至零度以下,形成极端的昼夜温差。
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中,商队们世代延续着古丝绸之路的传统。他们用驼队运送货物,为沿途的绿洲城镇输送着生活物资。
对于这些穿行在沙海中的商队来说,水源就是生命。每个商队都有着严格的用水规定,每天的饮水定量不容突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商队通常选择在春秋两季行走,这时气温相对温和。但即便如此,穿越沙漠依然充满着重重危险。
沙尘暴是最令人畏惧的自然灾害,它可以在瞬间吞噬整支商队。因此,商队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所有人必须步调一致,绝不允许单独行动。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14岁的木拉提跟随父亲开始了他的沙漠生涯。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城市里还在上学读书,但在沙漠边缘的村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
木拉提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沙漠向导,他知道沙漠中的每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他用最严厉的方式教导儿子,不允许任何违反商队规矩的行为。
在商队里,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保管自己的水源。一个水袋的水,要计算着使用,直到到达下一个水源补给点。
对于生活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人们来说,沙漠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一个需要用生命来敬畏的存在。商队中流传着无数关于沙漠的古老智慧,这些都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换来的经验。
经过连续多日的跋涉,商队已经走到了沙漠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刚刚过去,空气中还弥漫着细小的沙粒。
天气变得异常闷热,商队不得不减慢行进速度。木拉提跟在骆驼队伍的后面,他的水袋里还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水。
按照商队的规矩,每个人的水都要坚持到下一个水源补给点。沙漠里的生存规则就是这样严苛,一点也不能马虎。
在寻找搭建临时营地的石块时,木拉提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双峰驼。这只成年骆驼的腿部有明显的伤口,失血和脱水让它已经无力站立。
木拉提站在原地观察了许久,这只骆驼的体型比商队里的驼只还要高大。从它的外形特征来看,这是一只野生的双峰驼,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有的物种。
此时的野骆驼已经奄奄一息,它的眼睛失去了光彩,身体也不断颤抖。
木拉提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解下自己的水袋,将剩余的水全部喂给了这只骆驼。随后,他又从随身携带的药包中取出药粉,小心地撒在骆驼的伤口上。
喝了水的野骆驼渐渐有了力气,它挣扎着站了起来。这只高大的生灵低头蹭了蹭木拉提,随后转身消失在了起伏的沙丘之中。
木拉提回到营地时,已经出现了脱水的症状。他的嘴唇干裂,脸色苍白,走路也开始摇晃。
父亲很快发现了儿子的异常,他提起木拉提的水袋,发现里面已经空了。在严厉的盘问下,木拉提不得不说出了实情。
这个消息让父亲勃然大怒,他抽出腰间的皮鞭,朝着木拉提抽打过去。
鞭子抽在身上的疼痛,让木拉提明白了父亲的严厉并非无故。
最后还是其他队员出面劝阻,父亲才停下了责打。他从自己的水袋里倒出一些水,分给了木拉提。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木拉提始终保持沉默。他的善举虽然违反了商队规矩,但却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整个商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转眼到了深秋,商队再次踏上了穿越塔克拉玻干的行程。这次的情况却与以往大不相同,持续的沙尘暴让人们失去了方向。
商队已经在沙漠中转悠了九天,却始终找不到熟悉的路标。常规五六天就能走完的路程,如今却迟迟看不到尽头。
水源即将耗尽,整个商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茫茫黄沙中,找不到方向意味着死亡。
就在这时,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生双峰驼出现在远处的沙丘上。它停在那里,不时回头望向商队的方向。
木拉提立刻认出了这只骆驼,正是他曾经救助过的那一只。从它额头上独特的白色毛发可以确认,这就是几个月前那只受伤的野骆驼。
这只骆驼走在商队的前方,步伐稳健,不时停下来等待。它的行为让人惊讶,仿佛在给迷路的商队指引方向。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商队决定跟随这只野骆驼前进。在沙漠中生存的经验告诉他们,有时候动物的直觉比人类更加可靠。
骆驼带着商队走了半天的路程,前方出现了一片绿洲。这正是商队熟悉的补给点,也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地方。
找到水源的那一刻,整个商队爆发出欢呼声。而那只野骆驼却在这时悄然离去,再次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之中。
这件事很快在塔克拉玻干周边的村镇传开了。人们开始讲述这个关于善良和报恩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