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来到上海,并将于1月23日正式向社会公众亮相。1月18日下午,展览开幕仪式于趣看美术馆城市景观厅举办,吸引了来自建筑界、博物馆界以及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市民朋友。
1月18日下午,展览开幕式后,梁思成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女士为嘉宾讲解展品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受邀嘉宾以及部分老建筑爱好者,听听他们对于这次展览的分享和期盼。
展览现场视频
近四百件珍贵展品,创新策展理念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以下简称“栋梁展”)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与中国紫禁城学会提供学术支持,趣看美术馆承办。
“栋梁展”汇聚了近 400 件(组)珍贵展品,涵盖手稿、图纸、档案、证书、影像、录音等多种文献形式,包含珍贵原件与高精度复制件,全方位回顾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重要领域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其在学术研究之外鲜活有趣的个人生活。自2021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次举办以来,展览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上海为展览的第五站。
“栋梁展”现场
作为“栋梁展”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告诉记者:“这次策展理念很重要的是‘墙里墙外’,‘墙里’是原来常规的文献展的展品,‘墙外’是双年谱的叙事线索以及照片由正片转为底片,这是为美术馆的空间量身定做的,也是这次策展比较创新的一个理念。”
“栋梁展”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
在展览现场,最吸引人眼球的展品是应县木塔的动态剖面分析视频,王南告诉记者:“木塔动画是我们团队用最新的三维激光扫描和摄影测量,综合现代化的测绘科技对木塔做了测绘之后,沿着梁思成与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开创的比例分析的研究思路做的最新成果。但最重要的倒不在于呈现这个成果本身,因为毕竟那还是很学术的内容,而是要把这种现代的研究用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觉化效果呈现,并且跟现场展出的营造学社的图纸、老照片形成一种时跨时空的对话。”
应县木塔的动态剖面分析视频观众热情让人感动
开幕式上,除了受邀嘉宾,上海观众对于展览的热情让策展团队感动,王南对此表示:“本来我们当天开幕式邀请的嘉宾就有不少人,但是受邀嘉宾之外到现场的观众,人数可能两倍于我们邀请的嘉宾。所以从导览到最后学术研讨的环节,都是在很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开幕式当天,王南在现场为嘉宾和观众导览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当天参加了开幕式。此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晓茜教授给他发来了1月18日下午在趣看美术馆的展览邀请函,于是欣然前往。谈到对梁林二人的关注,徐静波教授告诉记者:“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留意梁思成、林徽因的,大概是在1980年代的中后期吧,真的很晚了。我购买的第一本有关的著作是1999年4月在复旦附近的鹿鸣书店入手的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最初版本。后来读到在福州路古籍书店特价部买到的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本书读得很仔细,也很好看,他们夫妇与梁林夫妇有很多年的友情,John King Fairbank的中文名字费正清还是梁思成给起的,彼此有很深入的交往,文字传递出了鲜活的临场感。林徽因有关建筑的文字,瞩目较晚,2006年买了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林徽因建筑文萃》,文字既专业又灵动好看。”
开幕式当天,徐静波教授表在现场与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合影
谈到这次展览的观感,徐静波教授表示:“这次因时间关系,文献展也是匆匆一瞥,但那封1946年10月23日发自上海愚园路1407弄12号的英文信函给我印象很深。对以梁林夫妇为代表的知识人,我一直心怀深深的敬意:其一,他们具有为事业的现献身精神,志向高远而脚步坚实,栉风沐雨而初衷不改;其二,具有知识人的风骨和坚韧,为民族为人类敢于担当和发声。他们是在美国学的建筑,最后却致力于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几乎与梁林同时代的李济(编者按: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也是致力于中国的考古研究,撰写出了名著《中国民族的形成》(此书我也是在古籍书店特价部购得),他们都是那一时代中国真正的精英。”
光影展厅
作为受邀嘉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在观展之后认为:展览的一大亮点是特别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光影故事,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旅,这也是趣看美术馆打造“参与式美术馆”用数字赋能的一个体现。
老建筑爱好者孙志伟是当天提前去开幕式看展的观众之一,孙志伟告诉记者,参观展览之后深感震撼。“展览中,梁思成与林徽因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两位大师的风采。有幸见到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女士及策展人王南先生,更添几分敬意。策展人王南先生的现场导览,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对梁林二位的学术贡献有了更深的认识。”
孙志伟(左1)在听策展人王南现场导览
1月19日下午,展览进行了儿童公教课的第一次内测,首批参加测试的学生观众走进新馆展厅。当晚,听过王南首日导览的讲解员谢静在结束讲解工作之后告诉记者:“之前我一直在头疼,怎么给小朋友讲明白这些专业又枯燥的学术知识。因为以前讲解是纯学习加纯输出,现在感觉展览的内容生动鲜活起来了,而且我们会在讲解的过程中补充学习。”
讲解员谢静为首批参加测试的学生观众讲解梁林受关注,最近十年上海举办四场展览
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最近十年当中,上海至少有四场与梁林相关的主题展览相继举办,分别是“人间四月天——梁思成·林徽因珍藏艺术展”“永远的四月天一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献艺术展”“归来-梁思成林徽因特展”,这些展览名称都与梁林二位有关。据老建筑保护专家、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娄承浩回忆,2010年7月,“人间四月天——梁思成·林徽因珍藏艺术展”在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展厅举行,当时他闻讯后特地赶去看展。娄承浩告诉记者:“我一直很敬佩梁思成先生,展览上我看到不少第一手的照片、文稿、字画,其中不少珍贵藏品是林洙女士收藏的。2012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筹划出版《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梁思成一书由林洙写样稿,我有幸按样稿的体例写陈植一书,都在丛书第一批出版。这次巧了,在上海办梁林两人的学术文献展,从另一渠道收集梁林两位的史料,我一定会去看展的。”
2010年7月,娄承浩在“人间四月天——梁思成·林徽因珍藏艺术展”现场
文博工作者唐幸女士告诉记者,10年前她曾经在上海长宁区看过林徽因的纪念展。“我去参观了,这展览十分不错,记得还陈列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筑绘画手稿和书信。”
唐幸提到的林徽因纪念展全称是“永远的四月天一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这个展览2014年10月19日到2015年1月18日在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举办,主办方为上海市建筑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曹嘉明近日向记者回忆,那场活动是他主持的,当时同时举办了林徽因诞辰110周年活动。
2014年10月,唐幸在“永远的四月天一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现场
曹嘉明主持“永远的四月天一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开幕式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这场展览展期3个月,由东方票务公司发售公益门票限量观展。相关资料显示,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艺术礼品为馆藏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位于天山公园内。2017年11月,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更名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
2019年7月,市民孙昌亚参观了“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献艺术展”,这场展览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展览既是纪念中国著名建筑艺术家梁思成、林徽因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95周年的主题活动,同时也是庆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开馆10周年的纪念活动。开幕式当日还举办了“卓越城市与人文营造”对话会。
2019年7月,“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献艺术展”
2021年是梁思成诞辰12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梁思成、林徽因的成长轨迹,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从2020年12月18日起到2021年5月31日举办了“归来-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2020年12月18日起到2021年5月31日举办的“归来-梁思成林徽因特展”采访手记:一场提前受到市民关注的学术文献展
一场学术展,牵动众人心。我之前也没有想到,这场看似主题不那么时髦的学术文献展,会有那么多的市民朋友关注。策展人王南先生在回到北京之后坦言:“观众的热情从开幕式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我们也很感动。”一位工作人员向我透露:“我们现场来了蛮多没在邀请名单里的观众。”
上海有全世界最多的“邬粉”(邬达克建筑爱好者),也有全世界最热情的老建筑爱好者。不我在此想说明的是,这不是一场单纯打卡的展览,相信更多的人是怀着对两位建筑大师的景仰而来。正如一位展览讲解员所言:
看栋梁,争做栋梁
讲栋梁,敬佩栋梁
走栋梁走过的地方
逐吾辈当今之梦想
展览现场梁思成、林徽因的照片
1928年9月林徽因于上海写给梁启超的信件
有朋友说:“大多数人最初知道林徽因,可能是她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通过这次展览,看多了,了解多了,感触就会不一样了。”也希望市民朋友在莅临参观同时,与梁思成、林徽因的智慧与才华相遇,与他们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共鸣,一同走进这场建筑学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