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记忆粉丝福利群
期待你的加入
添加记忆君微信
邀请入群
本篇文章转自
《昌平报》等
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共和国同龄人,董燕
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岁月
终其一生,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然而,“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在昌平区南口镇,就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平凡人。她是南口村社区党员、志愿者、共和国同龄人董燕,1949年5月8日出生。她有一颗热烈、自强的上进之心,2018年获昌平区“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2022年获“昌平榜样”殊荣。她说: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岁月。多做社会需要事,力所能及作奉献。
“生活好了发现美”,在全民阅读推动下,她55岁手写稿件,65岁自学电脑打字,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心中的“文学梦”始终激励她勤奋勤勉、笔耕不辍,拳拳“赤子心”也让她在文字中激扬热爱祖国、歌颂家乡之情。2024年3月14日,75岁的董燕拿到了自己磨砺十年的心血之作——《燕鸣心语》。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能与新中国同岁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部作品算是我个人给祖国的‘生日’献礼了。”董燕说。
浸润“红色”文化 埋下文学的种子
董燕出生在南口镇。1921年冬,中共早期党员何孟雄到南口,办夜校、建工会,发展党、团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播撒革命的火种。1925年11月,中共南口特别支部建立……可以说,南口地区是昌平的“红色起点”。随着早期党的活动的开展,“红色基因”从此刻进了南口人民的血液中。
生于斯长于斯的董燕,血脉中自然流淌着“那一抹红”。也正是这“红色基因”加上个人爱好,让“红色文化”的种子悄悄种在了董燕的心底,等待日后的发芽、开花、结果。
董燕的童年生活是清贫的,一日三餐都是素食,很少吃到荤菜;烧火取暖要去拾煤渣捡焦炭……物资匮乏的年代精神文化活动更是稀缺。南口大街唯一的老书店因为不花钱可以看书,成为居民最喜欢的“精神充电站”。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店里都挤满了人。小学和中学时期的董燕更是将这座书店视为“书海天堂”,在摆满书籍的书架前找到自己喜爱的小说就埋头苦读。至今,她对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白茹、少剑波的爱恋,杨子荣斗智斗勇的百鸡宴等情节记忆犹新。
“我曾以惊人的速度翻阅冯德英的《苦菜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的《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指导着我走正路、做好人。”聊起当时阅读的书籍,董燕如数家珍。
1968年,董燕从北京八十四中(现昌平二中)高中毕业后,来到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农村,开始了为期5年的插队生涯。在这里,董燕学会了整理稻田、插秧、薅稗子、施肥等农活儿,还学会了抓鳝鱼,也体验了被蚂蟥叮咬上的惊慌失措……农村生活经历给了董燕不一样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它让我更有韧性,也更乐观。”每每想起插队时的那些日子,董燕的感受并不像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描述的“痛苦不堪”,而是觉得从中受益不少,甚至很多生活场景都成为她日后作品中的重要灵感来源。
“现在回想,主要还是那些真实的和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影响着我,他们那种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激励了我。”说这话时,董燕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
发挥才干 成为“社区文化人”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腾。董燕也很激动,她心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为奥运会做些什么?
“董大姐,社区要办‘迎接奥运’主题的黑板报,听说您的粉笔字写得好,请您来露一手吧?”2007年4月的一天,社区工作人员登门发出“邀请”。本就乐于助人、热心社区建设的董燕欣然同意。写黑板报的墙面有2米多高,董燕够不着上面的部分,就从家里搬个凳子垫在脚下“增高”。手上、脸上沾了很多粉笔粉末,手痒过敏起皮,好几天才下去。但“社区有召唤”,她依然乐此不疲。奥运正值暑热,高温多雨,有几次刚写完板报,一场大雨把板报冲刷得干干净净,居民无不可惜地说:“板报写得多好啊!图也美,字也好,给大院添彩了!”
每做一期板报,她就要前前后后忙碌好几天,并且,这一“干”就干了10年。十年间,董燕设计编写迎接奥运、绿色环保、喜迎党的十九大等各类主题的社区黑板报60余期,最后一期“定格”在2017年9月30日,那期的主题为“喜迎十九大、欢度国庆节”。此后,社区采用悬挂横幅、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的形式为各类大型活动或者节日营造氛围。董燕看着最后一期板报,心生不舍,请工作人员为自己和板报拍了一张“合影”。
她的热心和才干得到了邻居们和社区、镇领导的高度认可,先后被评为南口镇2008、2009、2011和2013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和2009年度优秀志愿者。“其实,拍完和黑板报的‘合照’后,我心里就有了新想法。”董燕说,要用自己的笔抒发对家乡、对祖国和对党的热爱之情。
2017年至2024年,董燕先后参加昌平区举办的各类征文活动并多次获奖。作品《燕雀之梦》获三等奖、《摁手印·小木戳·银联卡》获三等奖、《长征史诗永放光芒》获一等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日益“掘进”和勤奋耕耘让董燕得到了认可,她先后加入昌平区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收获“社区文化人”雅号。每每社区举办活动,总能见到董燕忙前忙后的身影。
“为社区发光发热,让邻里关系更和谐、社区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居民应该做的。”董燕希望能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十年磨一剑
在文字中抒发爱党爱国情怀
因父母工作调动,董燕小时候在山西岚县和原平县生活了10年时间。这期间,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姐弟四人被分别送到了四个奶娘家。后来回了北京,每当回忆起和奶娘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董燕和姐弟们想要回到第二故乡看望奶娘的念头就萦绕心间。2014年国庆节假期,筹谋多日后,姐弟四人终于成行,自驾车来到第二故乡。
经过多方打听,董燕和姐弟先后见到了三位奶娘的亲人,最让他们惊喜的是见到了弟弟的奶娘,奶娘健康硬朗。在高兴和激动中,董燕拿起笔,记录下这次寻亲之旅的所见所闻和“圆梦”心情。写完改,改完写,废寝忘食……终于,随笔《童年故地游》被刊发。随后,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董燕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学习著名作家的文章,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军都文苑》、《京郊日报》、《昌平报》等各类报刊上。
从写下第一行字到2024年3月《燕鸣心语》出版,这10年间,董燕撰写各类稿件(以散文为主)百余篇、共计30余万字,通过创作她不但构建了丰富自足的精神世界,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燕鸣心语》按照不同主题目录共分为8个篇章,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董燕对世界的观察、对人生的洞察、对历史的洞见,还有对情感的深刻体悟。《军都文苑》编辑曹学诗评价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文学功底比较扎实、深厚,遣词造句很有韵味……带着泥土芳香……”
“带着泥土芳香”源自她对家乡南口镇各类历史遗迹、人文风貌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南口城脉久、史脉长,可以说承载着昌平半部历史。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口人,自然而然对南口有着深厚的感情。小时候,我对家门口的寺庙、塔、东河套等很感兴趣,后来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正是这些诉说历史沧桑的遗迹给南口增添了风韵。越是了解她,就越是爱她!”董燕深情告白自己的家乡。
“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和基层治理,比如我原来工作的南口采石场,现在变成了北山公园,到处都是树木。再看我们社区,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益民书屋、老年餐桌等设施应有尽有,而且出门就是公园。根据我的走访观察,这在南口镇乃至昌平区都很常见。小区环境是一个赛一个美,道路一条比一条平整,旧楼房也给翻新了……心情太好了,我得赶紧记录下来。”说着说着,董燕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纸和笔……
记者手记
采访是在董燕组织的一个小型笔会上进行的。这是社区组织的“美化居室、创意农家、窗台盆景”学习栽培技术的公益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大学生等近30人参与。
记者来到农场门口电话联系董燕时,远远就看到她在招手。走近细看发现,董燕精神饱满,走路轻快,烫着卷发,朝气蓬勃,根本不像步入老年的人。那天,她全程都在忙前忙后。热情的语言,孩童般的笑容,感染着大家,她像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闲人“马大姐”。
座谈中,大家发言热烈,充满对她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让我更增添几分敬意。我想:像董燕这样,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静心留意身边的每一处风景,真心对待生活的每一份馈赠,就能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