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领域扎实基层的教师,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教师过多成为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这种教师过剩的现象引发了许多在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毕竟物以稀为贵,但其实老师们并不需要特别担心失业,最终大概率会有三种归宿。
一、教师过剩的现象与原因
所谓教师过剩,实际上指的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数量增多或学生数量减少,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失去了平衡。
教师过剩现象的具体体现为:在2021至2023这三年期间,全国幼儿园的数量大约减少了7%,在很多较为偏僻的幼儿园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招生困难。
而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轴,在幼儿园教师过剩的影响下,小学、初中、高中都会出现这个问题。
有专家学者预测,到2035年的时候,将有150万人的过剩会发生在小学教师当中,而初中教师相应的也会有大约37万人的过剩。
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其中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毕竟连幼儿园都招生困难,那么全国各地教育机构的生源数量必然会相应下降,所需要的教师数量也在下降,这就直接出现了过剩现象。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教育政策调整和资源的优化所产生的问题。
现如今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消化吸收,每个教育机构都在推行小班化教学。
这就意味着学生人数减少,相当于一个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看似需要更多教师的同时,却因为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并没有抵消掉教师过剩所带来的大趋势。
相反由于政策调整和结构失衡,甚至导致了一些学科教师过剩和一些学科教师短缺的情况。
此外,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增多也是教师过剩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从每年教师资格证的报考人数就能可见一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希望在获得一笔不菲收入的同时,也能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
大量人才涌向教师行业,让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冗余现象也随之出现。
二、教师的三大归宿
在教师过剩的情况下,很多老师甚至会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想象,甚至在考虑是否有失业的风险。
的确,竞争压力的提高确实会对一些教育工作者产生冲击。
而事实上,教育工作者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种归宿是继续从事本单位职业,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遭受到由于教育机构和教学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冲击。
例如,现在流行的是小班化教学和细致化教学,这就使得许多教师需要重新备课,重新适应这种模式,花在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时间也会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都需要留任的教师来进行适应。
而面对冲击,可能也有部分教师从一线的学科教学转变为后期的行政或后勤保障等岗位。
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教育工作当中,但是也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维护作用。
第二种归宿则是保持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身份,但是并不在原单位(即学校)进行任职。
实际上,这一点对于一些因为竞争压力太大而被迫退出学校或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毕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有较大的学业压力,这也是开展“双减”政策的主要原因。
而在此背景之下,校外的一些教研机构、培训机构的数量也自然随之扩大。
这也一定程度上给一些无法从事一线教师工作的老师提供了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选择在一些教育中心、培训机构继续从事教培工作,有效地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是与第一种方式不同,这实际上是一条从零开始的路程,相当于放弃了原有的工作资源,但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与机会。
最后一种归宿则是彻底离开教育行业,寻求其他的职业发展路径。
事实上,这并不是大多数人心仪的选择,但这里必须要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从此就变得迷茫。
还有很多岗位可以供他们选择,比如从事政府机构的管理工作,或者去企业等等。
这些职业选择也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从不同的路线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如何应对教师过剩现象?
毫无疑问的是,教师过剩现象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学生和教师的比例能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面对这一挑战,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响应,例如可以考虑对教育资源进行一个优化配置。
在推进小班化等潮流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双方的比例和实施问题。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教育行业的关注,毕竟下一代才是大家的希望,才是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
不能只思前不顾后,理应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形成教育行业的良好氛围。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要转变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
最切实可行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职业竞争优势。
这样方能能在教师过剩的浪潮之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处于不败地位。
总结
教师过剩现象是由社会层面的现状所引发的问题,这个问题复杂而又严峻,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
这离不开官方、校方的努力,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等新时代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也应通过转岗、政策培训等等措施加以应对。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好祖国的“后花园”,才能为社会的建设培养出新鲜的血液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