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王扶之少将(1964年晋升)终于盼来了久违的和平。多年的在外征战让他精疲力尽,而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愈发浓烈。借着难得的假期,王扶之毅然决定踏上归乡之路,去看望阔别已久的家人们。
王扶之是个低调的人,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他这次回家没有带兵,也没有乘坐专车,只是带着警卫员,还有特意给家人们买的礼品,踏上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一路上,他望着窗外飞速掠夺的风景,心中五味杂陈,曾经那个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他的家人还在吗?他的好友还在吗?感慨期间,王扶之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1923年,他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中。在他5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
只靠做农活是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的,无奈之下,他父亲只好离开家乡到外地寻找出路,后来成了延安一户地主家的长工。王扶之则跟爷爷在老家相依为命,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他过早地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以及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
虽然家里穷困潦倒,但是父亲还是打算送他去读书,父亲没有文化,但深知知识的力量,费尽周折,送王扶之进私塾读了三个月的书。这短暂的学习时光,让王扶之接触到《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为他懵懂的心灵开启了一扇求知的窗户。
想着想着,父亲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车窗上,几十年过去了,他的父亲还好吗?在离开家的这些年,父亲有重新组建家庭吗?在老家,他是不是有了弟弟妹妹了?无数个问题和设想在他脑海里翻腾,这也加剧了王扶之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临近村庄时,道路愈发崎岖难行,车辆也没有办法继续通行,王扶之只好下车前往。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王扶之感慨万千,他已经离开20多年了呀!
走着走着,王扶之看到一辆驴车缓缓驶来,赶车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汉,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又深又黑的纹路,黑黑的皮肤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王扶之见状,赶忙上前拦住驴车,礼貌问道:“老人家,能否捎我一程,你看,我行李有点多,这都是给乡亲们买的礼物。”
得到老汉的允许后,警卫员将礼物一件件绑在驴车上。赶驴老汉一路跟警卫员聊着天,老汉问警卫员:“娃子,我看你们这一身军装,是刚从部队里回来的吧?很辛苦啊,我儿子也参军,好多年没有他的消息了……”
王扶之本来在前面坐着,听到赶驴老汉的话,猛然回头看向赶驴老汉,他仔细打量了老汉半天,然后问道:“老人家,你家孩子叫啥名呀?”
老汉回道:“我那娃子叫王扶之,这名字还是我给他起的,希望他长大后能有出息,帮扶他人……”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王扶之心中一震,瞬间呆住了,他瞪大眼睛,盯着老汉,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老汉察觉到了王扶之的异样,疑惑问道:“娃子,怎么了?”王扶之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哭喊道:“爹,你不认识我了?你咋把我忘了!我就是扶之啊!”
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惊呆了,手里的鞭子掉落在地上都不知道,他颤抖着手,捧起王扶之的脸仔细端详起来,嘴里还念叨着:“我的儿,我的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