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10来个短途游目的地之间踌躇不决,最终决定到奉贤乡村住一晚、迎接新年第一天时,是时候聊聊“沪派江南”了。
“沪派江南”,“沪”为魂,“江南”是空间、是底蕴,也是创造。但打造“沪派江南”成功不易,这是不少专家学者和许多老上海人共同的感受。
何来此说?因为上海的特色景点太多了,乡村并不算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主打旅游产品;也因为周边城市的综合实力太强了,苏浙地区有山有水,自然资源禀赋远超上海。
问题接踵而来:少踩一脚油门可以留在市区游玩,多踩一脚油门又可以去到周边江南水乡,上海乡村拿什么留住游客?又拿什么吸引回头客?在“沪派江南”老牌网红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我边游边找寻答案。
不愧为上海农村
总能找到一杯冰美式
这是我第三次到吴房村。第一次,是刷到网红博主晒出的风光美图,到此遛娃打卡;第二次,是参加团建活动,到此开会培训、围炉煮茶;第三次,便是这次采访兼度假,结识许多在此开启新生活的有趣的人,窥见上海乡村建设表层之下的内核。
上海人到哪里总想喝一杯咖啡。于是我好不容易在吴房村村口已十分拥挤的停车场停好车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找一家咖啡馆坐坐。
穿过村里主干道旁的一片黄桃林,“雨木花园”近在眼前。推开半掩的篱笆门,步入小庭院,小楼外墙的巨幅红挂布和满院满室的绿植仿佛都在招手,欢迎客人的到来。走进咖啡馆的过程,同时建构了一种从好感、吸引到探寻次第推进的心理模式。
在遇到店主之前,这家咖啡馆所透露出的设计感和自然气息,已对游客交付出自己的诚意和期待。
新年第一天早晨,“雨木花园”咖啡馆刚刚开门。栾吟之 摄
点完一杯冰美式,我打量的目光不停落在这个错落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苔藓搭成的精妙花境、形态各异的稀有绿植,还有一大片柔软的草坪。
“这儿原来是村民宅基房,我们一眼就看中了。”老板娘王霜一边给植物浇水一边告诉我。举手投足间不难看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她的心血。
原来,“咖啡馆”只是这个空间的“前端”,远远不是全部。80后王霜是园林设计师,她的丈夫是建筑设计师,两个北方人在奉贤安了家,一起租下这里的村民宅基房,以美丽乡村为依托、以自然美学为主题,将植造美学、植咖空间、植趣生活融为一体。
对这对设计师夫妇来说,这里是会客厅、是工作室,也是“圆梦之地”。王霜的丈夫曾在清华建筑院工作,后来一直在做文旅和农旅开发与运营,工作中参与了奉贤区青村镇乡村振兴的规划与设计,有幸见证了吴房村的乡村振兴。2021年,夫妇俩再次来到吴房村,准备把设计与运营的实践落地生根,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雨木花园”,两幢沪派村居改造的咖啡店及花园餐厅,和一处桃花盛开的乡野花园。
决定是理想主义式的,但操作倒称得上现实主义风格。夫妻俩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调研,接着迅速投入设计、装修。“相当于一次‘乡村路演’。”王霜说,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充分诠释自己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运营模型并向客户展示,期待把这样的空间营造作品复制到更多地方。
夫妇俩特别中意此地的原生态。吴房村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年间就有皇帝敕封的“孝义之家”“敦宗睦族”,是奉贤“贤文化”的发祥地。但在2018年入选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前,这里几乎没有过大拆大建。这些旧日风貌,凝结着历史的光影,又似乎需要今天的乡村美学来与之衔接。
还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在触动王霜夫妇:今天,即便这里脱胎换骨,也依旧没有抛弃原住民。许多房屋和土地已经流转了,但也有一些恋土的居民还住在村里。“雨木花园”雇用的员工都是村里本地人,王霜夫妇都成了受村民照顾的“阿弟阿妹”。他们的“雨木花园”连着一片黄桃林,据说每年三四月都能看到如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那样的花开盛景。很多游客都会特意赶来打卡,喝一杯“雨木花园”的桃花拿铁,在梦幻般的桃花林中拍照留念。到了夏季七八月份,这里的黄桃成熟之际,游客们又有了新的体验,用自己亲手采摘的黄桃做一杯黄桃拿铁咖啡,别有趣味。
也许可以这样解读,“雨木花园”清晰可见的现代设计与田园风光的刚柔相济,是店主的人生梦想与现实交互的隐喻。毕竟,“生存下去”是根本,高高扬起的各种愿望必然要落下重重的尘埃,显然他们已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王霜每天悉心照料这里的植物。栾吟之 摄
哪有什么农家乐
田园民宿是种“疗愈神器”
我们来看看一个问题的两种问法,对于年轻人来说各自意味着什么:
“去不去住农家乐?”00后姑娘小郭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不去不去,是不是农家菜、采摘园、棋牌室?那是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去过的,老早out(落伍)了。”
“那么,足不出‘沪’的乡村民宿去不去?”小姑娘的眼睛亮起来:“去啊去啊,我要坐在落地玻璃窗前先看窗外云卷云舒;我要带狗在田野里奔跑,洗掉一身‘班味’……”
满满画面感。乡村民宿果真是年轻人的“疗愈神器”。显然,吴房村的四家民宿主人,都深谙此道。
要不是“朵云闲居”经理俞峰用奉贤方言与我打招呼,我还以为这是外国连锁品牌打造的民宿。
这里位于吴房村核心旅游区的中心位置。3栋连片的黑瓦白墙的小楼由农房翻建而成,共有12间客房,分为日式风、侘寂风和新中式三种风格。庭院的布局布景将中式与日式相融合,有几分清雅,也有几分禅意。
俞峰全年无休地打理这家民宿,忙并快乐着。栾吟之 摄
一清早,俞峰忙碌而快乐。他说,今晚的12间客房订满了,还有4桌农家菜要接待。“你怎么赢得回头客呢?”这是我最想问的问题。俞峰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靠设施取胜一定是必然的,民宿采用星级酒店的床品、洗护品牌,房间里有地暖、加湿器、高级卫浴品等,毕竟居住体验的舒适度是首位,人们来乡村度假不是为了吃苦的;还要有多种体验,可以钓鱼、烧烤,也可以坐在星空房里看星星;他还有一个看家本领,让客人吃到新鲜农家宴,“菜都是当天买的,菜盘又深又大”。看得出,这些问题他肯定在心里想过许多遍。
俞峰是奉贤头桥人,前几年在外搞建筑。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别看他现在帮老板管民宿收入不高,以前也是“赚过大钱”的。老板对他有恩,他便不计报酬地管理这家民宿,从前期装修到运营管理、买菜做饭,凡事亲力亲为。还有一层原因,他看好家乡的发展,喜欢看到人们纷至沓来。
还有许多话题可聊,但俞峰忙不迭要离开了,他说,要赶去柘林镇买最好的野鸭招待今晚设宴的老顾客。
漫也民宿距离朵云闲居只有200米,彼此呼应又自成一体。从漫也无处不在的芝麻街、暴力熊、漫威超级英雄等潮流物件可以看出,这里的客群更为年轻。这里一共有两栋小楼,A栋主要为散客服务,B栋主要用于包场轰趴团建。
夜晚的民宿也很有趣。资料
主理人果然是90后。这是福建人王婧和三个同学一起开的第二家民宿,第一家位于浦东的民宿“走稳”了,他们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吴房村,准备往“乡村团建”“乡村婚庆”的路子走。
年轻的经营者,思路倒是有几分老派。我抛给王婧一个问题:“在吴房村逛了一圈没见到菜店,我来乡村走一圈,总想带回一些绿色农产品,你能帮我解决吗?”王婧说,她早就想到这一点,已和附近的农家达成合作,只要客人有需求,农户两小时就能送一批新鲜农产品礼盒到民宿,可以是鸡蛋、可以是时令瓜果,也可以是无污染蔬菜。
区别于星级酒店,体量相对小的民宿在选址和设计上更为灵活,因此往往能占得更好的风光景致,也很具有可塑性。比如,吴房村的“陌上·心宿”建设在河道边,举目就是一片桃林;“五拾里民宿”拥有一大片起伏错落的草坪。尽管这里的民宿一般都只有十几间客房,但每个房间都因景制宜进行不同的设计,提供了多维度感受乡村的可能性。
“住得好”,还要“玩得起来”,方能赢得回头客。于是,没有“夜生活”的乡村民宿,建起了冥想瑜伽屋、闻香室和木工坊,也开始举办乡村音乐会和乡村婚礼,以“唯美”与“质朴”打动都市人。
民宿草坪也可以举办派对。资料
“沪派村官”留在农村
却能在此拥抱全世界
带我一路走访的,是吴房村宣传干部吴丹红,她是土生土长的吴房村人。如今,她每年都要带着上百批参观者走进属于她的村子。这些参观者中,有专家学者、各地政府部门人员,还有一些田园商业运营者。
吴丹红总是指着那些由设计院校专家帮助重塑的古宅、古桥、古牌坊,对第一次来的人说:“你看,桥上用的是拆房子留下的瓦片,一块块清洗干净后,叠合成波浪的形状嵌在里面;还有一些小景,都是村民家里古旧的农耕用具。”她还会说:“以前我们村里很穷,河道是发臭的、脚下的土地硬邦邦,古老的历史被埋没了多年……”
在“旧村变桃源”的蜕变成功之后,对于往昔的感叹也添了份幸福的意味。吴丹红全程见证并参与了吴房村的改造。前几年,经济薄弱的吴房村堪称“勇敢”地申报了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2018年幸运地获批入围并率先启动相关项目。
吴丹红特别佩服村支书秦瑛,秦书记以前是村里的财务,是邻村嫁过来的“吴房村媳妇”。她魄力很大,在这么大一盘棋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探索“租金+股金+薪金”的村民收益模式。在村入口景观、美丽庭院、蔬菜田园、道路景观建设过程中,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同步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供水管网、电力、通信、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都及时得到了改造。
吴房村变得越来越洋气。资料
许多村民成了网红。吴阿姨做的草头塌饼,不但面向游客和单位团建,还给村里餐饮配套区供应各色点心;朱阿姨的土布制作,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成了特色伴手礼,在农创市集上热卖;还有许多会做莲蓬、香囊等手工品的村人,成了年轻游客的“偶像”……他们无意中成了打响乡土文化品牌的关键人物。
尽管风光更替,但精神家底一直都在,由此地的“人”和“人”所从事的产业构成。吴房村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种植黄桃树,几十年后面临“地老、树老、人老”的困境。传统农业没能让村人致富,但互联网时代换个玩法,一切都可以重启。
吴丹红把我带到村里的文创商店“田心农创市集”,店里的“吴房有桃”系列产品摆在C位,桃胶、桃酒、桃皂、桃汽水等,新潮而诱人。听说,支撑当地黄桃产业的是上海市农科院、江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等,目前已经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黄桃产业园,还建起了自营电商交易平台。
“你一直留在村里,不想出去闯一闯吗?”我凝视着吴丹红年轻而生动的脸。她似乎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说,似乎自己真的没有走远过,她从小生活在吴房村,大学毕业后又回村里工作,如今把家安在奉贤南桥镇。“虽然一直在老家,但它在变,我也在变,我心灵的边界不断拓展,我觉得在这里就能拥有全世界。”
这样的“沪派村官”也是“沪派江南”的组成部分,他们通透而踏实,安于脚下的土地,又有能力在一方土地上充分延展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丰沛。
专属吴房村的黄桃产品。栾吟之摄
意外的收获
乡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新年吴房村之旅,还有一份意外的收获。我问奉贤知名作家汤朔梅老师,周边还有什么好玩的,他不假思索地向我推荐同属青村镇的新晋网红李窑村。他还打趣说,如今喊朋友们来奉贤玩,是特别有面子的事。
李窑村距离吴房村大约8公里,网红店相对分散,我看到粉色的巨型热气球装置、趴在房顶上的大熊猫,以及随意可踏入的阡陌田头,像是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尽管根据网上的说法,现在远不是李窑村最迷人的季节,但它的时尚和独特,已足够打动我。不知谁在竹篱笆上用墨写下一首诗:“李窑逍/稻花绕麦浪/风带笑语烦恼忘/人逍遥/时光静好/自在李窑无忧到老……”
听说,李窑村的业态开发仅完成30%。为了让村子更美,今年春天村里打算种上油菜花和紫云英,还要利用核心区119.5亩林地及周边生态资源,建设房车露营地、林地酒吧、骑行驿站等设施……我们也许无法预知李窑村的未来,但正是这种未知,让这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小红书网友“小众户外玩家”打卡的李窑村网红店。
李窑村的餐饮店都很时髦。Joyce的流水簿 摄
一个多元化、深层次的“沪派江南”旅游体系正在完善。总结吴房村和李窑村的打造思路,重点有三:其一,外在“塑形”。突出规划先行,构建统一空间布局;突出“打包立项”,整体推进村庄改造,整合房建、道路、水系、公建配套、景观绿化等多部门、多专业,统一建设、集约资源;突出生态文明,同步改善乡村环境。
其二,内在“铸魂”。探索机制创新,搭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运作平台,以企业化运作负责开发建设、资产管理和招商运营;抓住重点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商文旅多产业、多要素发展;还要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构建“租金+股金+薪金”的村民收益模式。
其三,激活“潜力”。乡村的潜力来自其悠久的文化生命力,只有共同文化沉淀下的集体认同感,才能激发凝聚群众的创造力,并转变成发展内生力,从而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治理成效、文化根基和人才支撑。最终,“沪派江南”的诗意美景将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组成部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栾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