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第三十五章 鲁迅长安行与后来的创作

鲁迅由长安之行引出了四篇创作:两篇杂文,一篇是《说胡须》,一篇是《看镜有感》;一篇散文诗《立论》;一篇历史小说《出关》。均以鲁迅的记忆和印象为原点生发开去,点染铺排,再现了长安行的一些印迹和细节。

于当年写下的《说胡须》的开头即点明两个多月前的那段旅程——

今年夏天游了一回长安,一个多月之后,胡里胡涂的回来了。知道的朋友便问我:“你以为那边怎么样?”我这才栗然地回想长安,记得看见很多的白杨,很大的石榴树,道中喝了不少的黄河水。然而这些又有什么可谈呢?我于是说:“没有什么怎样。”他于是废然而去了,我仍旧废然而往,自愧无以对“不耻下问”的朋友们。

这种描述带有鲁迅式杂文修辞情绪化的特征和结构篇章的需要,未必没有夸张和幽默的成分。其行文目的,是在这种平淡模糊的“没有什么怎样”的印象中,突出长安孔庙所见李二曲像以及历代帝王像“胡子向上翘起”的特征。但“一位名士”却“毅然决然”地说:“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这胡子就是日本式的胡子。”那么,到底谁对呢?鲁迅进一步举例指出王小隐等“国粹家”的浅陋:

……清乾隆中,黄易掘出汉武梁祠石刻画像来,男子的胡须多翘上;我们现在所见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的信士像,凡有胡子的也多翘上,直到元、明的画像,则胡子大抵受了地心的吸力作用,向下面拖下去了。日本人何其不惮烦,孳孳汲汲地造了这许多从汉到唐的假古董,来埋在中国的齐鲁燕晋秦陇巴蜀的深山邃谷废墟荒地里?

我以为拖下的胡子倒是蒙古式,是蒙古人带来的,然而我们的聪明的名士却当作国粹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因为恨日本,便神往于大元,说道:“那时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则认拖下的胡子为国粹亦无不可。然而又何以是黄帝的子孙?又何以说台湾人在福建打中国人是奴隶根性?

胡子是男士生活中的小事,“国粹家”却将其提升至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结果他们认为国粹的“拖下的胡子”,却是元兵带来的蒙古式;他们攻击的上翘的“日本式的胡子”,中国却古已有之。“国粹家”的无知、浅薄和自以为是的画皮,被鲁迅无情地撕扯了下来。可悲的是,在事实面前,“国粹家”视而不见,鲁迅的解释和申辩他们也置若罔闻。在有理讲不通的环境中,鲁迅也无可奈何地悟出了一个对策:

凡对于以真话为笑话的,以笑话为真话的,以笑话为笑话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说话。

《说胡须》之后过了大半年,距离长安行也过了一年,鲁迅依然意犹未尽,在《立论》中讽刺了王小隐的“哈哈论”。1925年7月13日,鲁迅在《语丝》周刊上发表了《立论》一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骗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是鲁迅用漫画式的手法刻画的有名的“哈哈论”。据荆有麟讲,“哈哈论”的形成,得益于鲁迅长安行的“收获”——

这是鲁迅先生发明的有名的哈哈论。但这哈哈论的形成,据鲁迅先生讲,是这样的:

民国十三年,即一九二四年暑假,陕西督军刘振(镇)华氏,代表西北大学向北京各大学校教授及各报记者,请求前往西北大学讲演。当时鲁迅先生便是被聘请中的一位。鲁迅先生因从来没有去过西北,很想借此机会,去看一看。当时同去的,京报社代表是该报记者王小隐(孙伏园那时是代表晨报社去的)。据鲁迅先生回来时形容,王小隐那次是穿的双梁鞋——即鞋面前头有两条鼻梁。当时北京官场中人及遗老多穿此种鞋——一见人面,总是先拱手,然后便是哈哈哈。无论你讲的是好或坏,美或丑,是或非,王君是绝不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总是哈哈大笑混过去。鲁迅先生当时说:

“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人。他的哈哈是赞成,又是否定。似不赞成,也似不否定。让同他讲话的人,如在无人之境。”

于是才写了那篇《立论》。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