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水奔涌引来游客观赏。郑 妍 摄

“近期,难老泉水位达到31年来的最高水平!”1月17日8时,难老泉主泉口开启,疏浚工作正式启动。晋祠八角亭边,太原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生魁难掩激动之情。

这是新的历史起点,它意味着难老泉“自然出流”再上台阶,持续迈向“稳定复流”,更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地下水治理和泉域保护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难老泉系晋水主要源头,俗称南海眼,被称为“三晋第一泉”,有2400余年的开发、利用、观赏历史。

1994年4月30日,难老泉干涸断流。

2025年1月,难老泉4个泉眼出现喷涌,这一视觉奇观引爆社交媒体,八方游客纷至沓来,难老泉迅速火出圈。

一脉清泉,一城锦绣。断流31年的难老泉,“归来”仍是顶流。

晋祠泉古称晋水,是汾河中游右岸由岩溶大泉溢流形成的一条支流,分为难老、鱼沼、善利三泉,三泉之中难老泉出水量最大。它清澈灵动,水温长年保持在17℃。冬季到来时,常会形成水雾蒸腾的奇丽景观。

晋水分为四渠,最知名的是智伯渠。公元前453年开始,智伯渠便用于灌溉。

2400余年来,晋祠泉滋润着农田,也以其绝美之姿成为人文和自然瑰宝。历代文人多有吟诵,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便是千古绝唱。

令人痛心的是,1961年起,晋祠泉流量迅速衰减。

1980年至1984年,晋祠泉每年衰减速度为9.4%,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1994年4月30日,“三晋第一泉”难老泉断流。

此后,晋祠泉口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口水位埋深在2008年达到最低,为27.76米。

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晋祠泉,为什么会断流?

省内外专家调查后一致认为,造成晋祠泉衰减及断流主要有3个原因:

降雨与补给量减少。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因汾河水库调节,汾河水量直接渗漏补给晋祠泉的水量随之减少。

岩溶水开采增大。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河西化工区、西边山地带、清徐平泉村等区域开凿机井,逐年加大取水量。

采煤漏水。采煤排水破坏了天然状态下西山岩溶水系统正常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上世纪80年代,西山煤田大规模开发,兴建国统矿、地方国营矿、乡镇集体矿共计275个,采矿排水达到3333万立方米/年,袭夺和破坏岩溶水资源的同时,使泉水补给水量减少。

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便是河流的创伤。断流,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让名泉重现光彩,从难老泉断流之日起,便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实现晋祠泉水复流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

31年来,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难老泉复流工作,全面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多措并举,多点发力。通过制度管控、划定超采区、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晋祠泉复流。

2013年,我市出台《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2018年开展泉域重点保护区边界矢量化工作,明确泉域重点保护区范围。

2016年至2020年,全市共关井407眼,压采地下水量7779万立方米。2023年,太原市在晋祠泉域的下游清徐县和核心区晋源区实施了4项水源置换关井压采工程。

2022年,太原市制定了《太原市地下水超载治理方案》,通过关井压采、煤矿限采、节水改造、生态补水等措施,计划至2030年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10县(市、区)全部退出地下水超载区行列。

工业企业加快转型步伐。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为了实现晋祠泉复流,太原迈出了力度最大的工业企业转型步伐,全面整治煤矿及西山地区企业。

2006年至2014年,西山煤矿进行了大规模兼并重组,将原275座煤矿整合为53座,2013年吨煤排水量减少为0.65立方米,泉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对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从2014年开始,逐步抬升汾河二库蓄水位,扩大了汾河二库蓄水与岩溶地层的浸润面积,加大了对泉域入渗补给量。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省、市、县三级统筹谋划,狠抓落实,推动晋祠水位实现稳定回升。

2023年起,晋祠周边的索村、长巷村、花塔村、北大寺村等村庄,水稻田里多个泉眼复流。种种迹象表明,晋祠泉地下水位正在悄然上升。

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实现首次出流。

2023年6月1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调研晋祠泉域复流时指出,晋泉复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坚持系统谋划、远近结合、统筹考虑,既聚焦短期目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超常举措,压采与补水双管齐下,加快推进泉域上游生态治理工程,尽快实现晋泉稳定复流;又立足长远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分年度采取措施,加强流域河道及泉域水源涵养、生态恢复。

2024年初,山西省水利厅与太原市政府共同制定了“晋泉十条”,强力推进复流各项保障措施。

在治水的同时,太原市开启了晋祠泉域范围内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辖区的西山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太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西山生态建设。

今天的西山地区已蝶变重生,昔日的采矿区、煤堆、垃圾堆、弃土场变身为18个城郊森林公园,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余万亩,治理破坏面1万余亩,林木覆盖率由不足20%上升到86%左右。

晋水迤逦而下,灌溉着千亩农田。晋源区种植水稻的农户,感受更为直观。

晋源区目前共种植水稻田3000余亩,王郭村就有1400亩,是晋祠大米的主要产地。难老泉断流后,失去泉水润泽的晋祠大米口感大不如从前。2023年,该村稻田地里泉水复流,当年种出的大米口感喷香。“难老泉复流,我们也能重新找回小时候晋祠大米的味道了!”村民王秋生说。

同样满怀信心的还有赤桥村村民。赤桥村紧邻晋祠景区,难老泉水顺智伯渠穿村而过,是养育赤桥人的“生命之源”。

赤桥村于2014年恢复水稻种植,目前共有500亩水稻田。至2024年年底,村里的稻田已发现13个泉眼。泉水滋养着土地,也丰富了农业形态。赤桥村党总支书记梁金柱介绍说,村里近年来积极探索稻田蟹、稻田鸭混养模式,实现了生态的多循环良性发展。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

2024年年底,难老泉监测水位较上一年同期升高0.76米,达到1.12米,创出流以来新高;2024年累计出流273天,达全年总时长的75%以上。难老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难老泉是几代人的回忆,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2025年1月13日,站在晋祠博物馆难老泉畔的石塘处,看着泉水喷涌而出,73岁的市民张瑞国拿着手机连连拍摄,他将照片发给在新西兰工作的女儿。父女二人隔着大洋,分享喜悦。

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介绍,1月18日、19日,晋祠博物馆单日客流量达4800余人,而前一个双休日单日客流量为3100余人,很多游客都是奔着一睹难老泉喷涌奇观而来。从长远来看,难老泉持续出流,也将对不久前被确定为5A级旅游景区的晋祠天龙山景区形成较大拉动作用。

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是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晋祠泉的复流工程,见证了我省治水、兴水的过程。回望来时路,省、市、县三级同向发力,合力攻坚,终于绘就一幅全新的生态长卷。

山水之间,这长卷正绵延。去晋祠走一走,冬日暖阳里,名泉飞珠溅玉,宛若江南。

悬瓮山下,有人在轻诵“永锡难老”——穿过千年烟波浩渺,你,也收到这声祝福了吧。

记者 孔莉萍 李杰华 侯慧琴

来源:太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