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

明代才子文徵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素以人品高洁、心地善良在文坛备受尊敬。

文徵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却运途迥异,一个天赋异禀,一个后天晚成。

唐伯虎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28岁时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

文徵明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仍站立不稳,9岁尚口齿不清。 一生九次参加乡试,均落榜而归。 53 岁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举荐以贡生入京,经吏部考核,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人生命运的转折,往往来自自身的修身养德。

文徵明给人写字作画有“三不应”——宗室藩王不画,太监宦官不画,外国人不画。有人说这个外国人其实专指日本人。

因为当时正值倭寇侵犯东南沿海,文徵明可能以此规矩,表达了自己对倭寇深恶痛绝的态度!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开头,祝枝山欠债很多来请唐伯虎作画还债。

真实情况却是,当时很多人拿着假画来找文徵明签名、盖章、鉴定,文徵明一概答应并说是真迹。

他认为,凡是有能力收购字画的,必然是富贵人家,而卖字画的一定是因为家境困难,急需用钱。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画没卖出去,卖字画的不更要陷入困境了么?

在文徵明看来,以善心救济落魄人家,远比鉴定真假、维护自己名声重要。

所以后来清代学者朱彝尊感叹地说,文徵明“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讲其中一个典型的故事。

有一私塾先生,失业后想要将50两银子存放在文徵明家中,并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

文徵明接见了他,并告诉他文家从不经营借贷事务,劝他存入某个钱铺中为好,谁知老儒某竟对文徵明说道:“这一些情况我都知晓,只是我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只信任你文爷一人。”

文徵明在了解了对方的养家困难后,二话不说就收下了这五十两银子,从此开始,老儒某家逐月来文家领取月息(自然是文徵明私人贴补的)。

几年后的一天,老儒某因家有急需就来文家取还了那五十两银子,不久他就去世了。

但是老儒某却没有及时告诉自己的儿子,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了的事情,所以他的儿子在月初又来文家领取月息,文徵明并不说穿,还照旧付出了月息。

当晚,老儒某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责骂自己说:“文先生是一长者,我以前因为有急需已取还五十金了,我在某书书尾有记文,希望你将多领的利息奉还。”

他的儿子醒来后,赶忙在书箱里找出那本书,翻至书尾,果然看到父所记已取还五十金的文字。

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文府,见到文徵明就叩头致歉,并奉还上月息银子。

谁知文徵明非但没收那息银,反而又拿出了五十两纹银给老儒某的儿子,诚恳地对他说道:“以前你的父亲迫于急需,五十两本金确实已取还。今日知道他已仙逝了,这五十两银子算作我敬你父亲的“赙布。”

由此可见文徵明的人品。

而且文徵明一生极为严谨,不喜女色。有一次唐伯虎(也有说是钱同爱)及一群文人相约在苏州石湖泛舟,唐伯虎让事先藏在后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徵明当场大惊,立刻要告辞,甚至急得要跳湖。众人没办法,只得放文徵明先走。


到最后江南四大才子中,风流不羁的唐伯虎,晚年潦倒落魄,54岁病逝;祝枝山66岁病逝;徐祯卿只活了33岁。唯独文徵明高寿90去世,子孙满堂且后代英才辈出,曾孙文震孟更是高中状元、官至宰相。这难道不是厚德的善果么?

所以有人感叹:少年只羡唐伯虎,长大方知文徵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