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一波稀奇老物件,讲真的不在网上查资料,您能认出来吗?
这个物件可难倒了一大帮上了年纪的,就连收藏界的行家都参与进来,结果只有三两个人看出来。
其实这是一件手摇摇线机,工作原理相对简单,通过摇动手柄,驱动减速器内的齿轮传动,进而带动卷筒的旋转。线材或带材被逐渐卷绕在卷筒上,直至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在建国初期,我国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率居高不下,据估计至少80%的老百姓不识字。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整个村庄能找出一两位识文断字的人,已是相当难得。
自1952年2月起,国家动员了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到农村与城市,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这个证书就是当年扫盲的见证。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仿佛是一曲古老的歌谣,每当想起时,邻里街坊都会拿着已经钝化的工具,找师傅帮忙。
那磨刀石上流淌的水珠,与刀刃摩擦发出的“嚯嚯”声,以及说不出来的奇怪气味,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面。
在电灯普及的早期年代,老式启辉器作为日光灯管启动的关键部件,那可是不可缺少的。
过往修理的时候大多数也是自己学习,可没有那么多人帮忙。
您可能看出这是一个灯,具体是用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它是一件手提火车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铁路交通的早期。最初的手提火车灯多采用煤油或电石作为光源,为铁路工人提供了宝贵的照明与信号指示。
后来从煤油灯到蓄电池灯,再到干电池三色手信号灯,每一次的变革都带来了照明效果的提升和信号指示的精准化。
弹棉花哟!一看到这个就想到那部搞笑电影的歌曲。匠人手腕的轻轻一抖,弓弦便会在棉被上来回弹击,发出清脆的“砰砰”声,十分有节奏感。
其实如今还有些地方能见到,但年轻人不经常处理家里的事的话,就不太认得出了。
寻呼机,全称为无线寻呼机,是一种接收无线电信号的通讯设备。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收到信息后还要找个公用电话,拨打回去。
20世纪90年代,寻呼机迅速普及,成为商务人士、记者、医生等职业群体的标配,甚至还是身份的象征。
这件看似古朴的老物件,过去确实很多人家的“标配”,通常都是放置锅碗瓢盆,也不知道怎么做到样式统一的。
记得最清楚的不是这件碗柜,而是一只野猫,最喜欢来我家把柜子弄开偷吃了。
别小看这看似“可爱”的图案,其实它是过去建筑文化必不可少的“瓦当”。一般的瓦房可没有,都是有一定家底子的才用得上。
小小的瓦片,上面可能会有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图案,堪称艺术,上了一定年代就是值得收藏的古董了。
看过老香港电影,应该能认出这种金钱剑,道士的最爱。传说中红绳的红色属于纯阳之色,有一种铜钱名为厌胜钱,“厌”字此处通“压”,也就是压制邪魔歪道之意。
道友,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金钱剑,很多真正的老古董上面留下来的“厌胜钱”,那可是少见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