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校长陪餐”为何成了走过场?

碧翰烽/文

在当下校园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形下,“校长陪餐”成了一项重要措施。有的地方和学校还不断创新,从“校长陪餐”发展到了“局长陪餐”,诸如教育局长、市场监管局长,等等,都逐步走进了校园食堂,共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但是,有的“校长陪餐”成了走过场。

据半月谈日前报道,一些中小学校存在校长陪餐制度走形变样、落空落虚问题。一些校长陪餐次数少,有的校长甚至一个学期都不陪一次餐;有的学校安排教师和食堂从业人员代替校长陪餐,代替校长填写虚假陪餐记录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校长虽然去食堂用餐,但没有同学生一起用餐,只吃饭、不检查,敷衍了事。

校长陪餐,可能是看起来很好,做起来并不一定达到效果,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因为要监管校长陪餐,又是一件难事,又要增加更多的流程。

有人提出,可以在食堂安装监控探头,随时随地可以监管校长陪餐的状况。相信这样的措施并不困难,估计有不少地方和学校已然实施。

只是,校长的特殊情形太多了。一方面,校长也有公事、私事,总不可能天天在学校食堂吃饭;另一方面,也就是上述所讲的,即便是校长在食堂吃了饭,但敷衍了事,也很难说。

任何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了的。就拿一个食堂来说,无非就是不要赚钱,让学生们吃得好、吃得满意。

当年某县有一所示范性高中学校,其校长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把食堂办好,要让学生吃饱吃好吃满意,明确要求食堂不能赚一分钱。他说,“如果学生都吃不好,身体怎么吃得消?又怎么搞得好学习呢?”那些从该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来只要回到母校,都想着要到食堂去吃餐饭。

办好学校食堂。有几个关键词可以考虑:

一是竞争。与其传统监管,不如放开竞争。在现实当中,有的中小学校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办食堂了,起初家长、学生都不适应,纷纷要求学校办食堂,但学校不为所动。其最初动机主要是食堂太难监管了,担心出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干脆不办了。

意想不到的是,不办食堂多年了,学生吃饭并没有成为一个大问题,只是家长和学生麻烦了一些。要么是有闲暇时间的家长自己送餐,要么是在餐馆等搭餐或吃饭,由市场来解决。

当然,不是要学校不办食堂,而是要放开竞争。比如不得强制学生在食堂吃饭,由学生自主选择,要么是自己家里送餐或带餐,要么是可以选择校内外自主用餐。 如此,通过家庭用餐和市场餐馆来推动食堂的质量意识,让学生和家长可以多元化选择。

二是公开。凡是涉及到食堂经营方面的人员、食材采购、财务开支等细节,都需要向家长、学生和社会公开,具体到每一张票据、每一个具体单位和人员,不能只是简单的信息公开。从而,通过公开透明来促进公正。

三是评价。如果实在实行不了市场竞争的选择,就可以采取民意评价的方式。学校食堂办得好不好?可以交由家长或学生来评价。比如采取问卷调查或电话调查的方式,对学校食堂的食材、价格、食物品质、服务等指标项目予以一一评价,如果达不到基本的标准,就可以考虑解聘,或者重新选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