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政策是一枚硬币,那么它的一面是安全与规范,另一面则是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

2024年12月31日,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发布,这个政策将在今年9月1日生效。表面上看,它为消费者的骑行安全筑起了更高的壁垒,但对于电动两轮车行业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强制升级的竞争游戏。

政策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刻用脚投票。行业龙头雅迪的股价在1月14日涨超5%。然而,这种股价的兴奋却难掩雅迪近期在财务上的“阴影”。刚过去的2024年,雅迪的盈利预警就像一盆冷水泼向热情的投资者。预计全年净利润仅为12亿至14亿元,而2023年这一数字还是26.4亿元。这种几乎腰斩的利润表现,显然让人对这个行业“巨无霸”未来的抗压能力产生了疑问。

无论如何,这场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雅迪以及整个电动两轮车市场的命运,都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渐揭晓。对于投资者来说,押注“强者愈强”的逻辑是否依然成立?这或许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1

雅迪的扩张之痛

在电动两轮车行业,雅迪的名字几乎成了“销量”的代名词。

雅迪在2023年的表现堪称行业典范:年销量1652.1万台,几乎占据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在刚过去的2025年雅迪全球零售峰会上,雅迪宣布其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亿台,无论是通过庞大体量的销量,还是通过市场的广泛认知,雅迪几乎是国内电动两轮车市场的霸主。

从2016年上市以来,雅迪的营收一路攀升,2023年更是创下347.63亿元的新高,7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6.62%。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市场需求的激增,更是其价格战和扩张战略的直接结果。

然而,价格战并非永远是通向胜利的捷径。回顾过去的几年,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从2015年起,爱玛就率先在乡镇市场掀起了价格战,雅迪虽然心有不甘,但随着新日、台铃等品牌纷纷加入这一战局,价格竞争几乎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

特别是在2019年电动自行车新规的实施后,抢占市场成为了厂商们的第一要务,而价格战成了最直接的武器。与其说是价格帮助雅迪稳固了市场地位,不如说它通过更加精准的渠道下沉,取得了致胜的关键。

2019年至2023年,雅迪线下门店数量暴增,从不到1万家扩展至超过4万家,这一扩张速度几乎可以用“激进”来形容。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线下网络,雅迪打破了区域壁垒,进一步占据了市场份额。

然而,过度的扩张与营销支出也开始带来反噬。虽然销量和营收的快速增长一度让雅迪的市值飞扬,但与此同时,毛利率却逐年下滑,2023年毛利率降至16.93%,相比2016年减少了3.38个百分点。

仅靠“销量巨头”的光环,雅迪显然无法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2023年,其研发投入占比不到整体营收的3.4%,远低于小牛和九号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营销支出却以“烧钱”速度增长,三年累计高达66.52亿元。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无疑让雅迪在高端化上错失了宝贵先机。

到了2024年,雅迪的营收和利润出现双双下滑。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为144.14亿元,同比下降15.42%;股东应占溢利为10.34亿元,同比下降12.95%雅迪方面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市场需求疲软以及经销商去库存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随着政策红利的退潮,整个电动两轮车行业面临的增长瓶颈。

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政策红利逐步消退,整个电动两轮车市场进入了一个“去库存”阶段。作为行业领头羊,雅迪的扩张步伐虽快,但步伐放缓则意味着它不得不重新审视未来的增长路径。更为现实的是,在没有新的政策支持和需求爆发的情况下,单纯依赖传统的价格战和渠道扩张,恐怕已难以继续支撑其曾经的增长势头。

2

资源雄厚却难破天花板

在电动两轮车市场,低价抢滩和高端突围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雅迪早在2015年就喊出了“更高端”的口号,试图打造一条区别于价格战的第二增长曲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这一愿景却迟迟未能照进现实。

先看资源。雅迪显然不缺“硬件”。通过与日本松下、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合作,再到邀请意大利设计大师乔凡诺尼操刀设计,雅迪的高端化之路铺得可谓气势十足。与此同时,雅迪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整合上也毫不手软。

从2016年组建团队攻克石墨烯电池技术,到2021年斥资3亿元收购南都华宇和70%的长兴南都股权,再到2024年以3.52亿元拿下无锡凌博,雅迪几乎构建了电池、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一站式研发与生产体系。从战略蓝图来看,这是一场志在必得的豪赌。

然而,“纸面富贵”并未转化为市场话语权。2020年推出的“冠能”系列和2021年发布的高端子品牌“VFLY”,都未能在消费者心中掀起波澜。根据艾瑞咨询的《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在7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小牛和九号以43.8%和51.7%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雅迪仅占4.1%。虽然雅迪在传统品牌中独占鳌头,但与小牛、九号这些“后来者”相比,差距却不啻鸿沟。

究其原因,高端转型的失败并非全因技术滞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品牌定位的“固化”。长期以来,雅迪的亲民标签是其开疆拓土的利器,却也成为了高端化的最大桎梏。消费者早已将雅迪与中低端市场划等号,价格战的余震更让这一印象根深蒂固。进入高端赛道后,雅迪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品牌认知的重塑。

此外,高端市场的竞争门槛远高于中低端。7000元以上的电摩市场,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续航和动力,而是追求智能化、个性化和品牌调性。这正是小牛和九号占据优势的地方:它们不仅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还通过精准的品牌营销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而雅迪在这方面显得步履蹒跚。

尽管2024年发布的高端旗舰“冠能星舰S80”搭载了3000W急速电机和Ride智能系统,支持远程坐垫加热和北斗定位等功能,但依旧无法彻底摆脱“工业化量产”的影子,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短板让消费者提不起购买欲望。


资源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在一个对品牌调性和用户体验要求极高的市场中,单纯的硬件堆砌无法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未来,雅迪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必须在品牌营销和用户洞察上迈出更大步伐。如何在价格战的泥淖中抽身,同时在高端领域建立真正的品牌护城河,是雅迪乃至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课题。

2

雅迪的年轻化困局

在电动两轮车行业,年轻化已不再是一个趋势,而是所有品牌生存的必答题。雅迪作为行业的老大哥,虽然一直试图通过明星代言、综艺赞助、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吸引Z世代的目光,但在真正触及年轻人需求的核心层面,似乎依然差了一口气。

回顾近年的品牌动作,雅迪的年轻化策略似乎更多停留在“表面工程”上:请当红流量明星王鹤棣担任代言人、深耕抖音和小红书等流量平台、冠名热门综艺节目,试图通过娱乐化营销打入年轻消费群体。然而,品牌年轻化绝非靠一场场曝光战就能完成。年轻人买单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产品才是最好的代言。

在高端市场,消费者的购买逻辑已经从实用性转向个性化和科技感,这对传统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观小牛和九号,这些新兴品牌之所以能在高端赛道脱颖而出,靠的不只是科技配置,更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面渗透。

以小牛为例,它打破了传统两轮车“工具化”的设计思维,在硬件上采用航空级材质、一体化压铸工艺,追求轻量化和美学的统一;在软件上则通过智能中控系统收集骑行数据,实现个性化优化。这种“软硬结合”的创新让小牛不仅成为出行工具,更成为一种潮流符号。而雅迪,尽管推出了搭载Ride智能系统的“冠能星舰S80”,标榜智能化功能,但消费者对其设计和体验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从外观到交互,产品的“科技感”仍显得生硬。

核心问题在于,雅迪的创新思路仍然被传统造车逻辑框住。与其说它在高端化和智能化上踌躇不前,不如说它缺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造车基因的能力。高端市场需要的不仅是堆料式的硬件升级,更是对用户场景、个性化需求以及品牌调性的深刻理解。而雅迪的“资源优势”在这条赛道上反而成了负担,那些构建于中低端市场的传统思维和运营路径很难在新环境下跑通。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大潮中,雅迪这个行业巨头看似势不可挡,但也许正因为它过于庞大,才错过了转身的最佳时机。未来,电动两轮车市场的赢家不会是销售量最多的企业,而是那个能通过创新与品牌力主导消费潮流的玩家。而今天的雅迪,能否还在这个名单中,我们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