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栗子山公墓中,一方普通的墓碑之上竟有“同盟会员”字样,想必长眠着一位辛亥名人,于是上前拜望。
到近前一看,这位同盟会员名叫“沈利川”,生于1875年11月7日,故于1952年10月3日。墓碑立于1992年10月。
沈利川与夫人墓(镇江栗子山)
查询后得知,沈老先生的生平在史志上是有记载的。
据六安新闻网刊载:沈利川(1875~1952),本名济清,出生在与儿街镇的高驾河。清末秀才,考选为孝廉方正,后考入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堂”读书。在安庆,受其叔父沈子修的影响,结识了革命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才能救国救民。为实现这一目标、由沈子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排满”运动。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徐锡麟剌死恩铭,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安徽大学堂”受波及,他乘乱翻墙逃返家乡避难。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战乱不止,国困民贫,日盛一日,他十分困惑。在家一面经营“同寿昌”药店,一面在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教,医病育人,深受称道。当时,本县邮政事业处在初创阶段,机构未建立,民间信件的传递不便。为方便民众,他在自己的药号内附设“邮政代办所”,聘请钱仁负专责收投民间信件,这是本县最早的邮政事业机构,利川是霍山邮政事业的奠基人。“五·四”运动后,同一高校长黄楚三、教师洪伯常等积极倡导民主政治,提倡男女平等。民国15年,沈子修奉安徽宣慰使常藩候之命,回霍山潜居在他家,策划民军起义,迎接北伐。经常约李晴峰、陈龙甫、朱衡山、戴汝成等密商。
21年,安徽省通志馆聘请沈利川和刘和斋二人为资料采访员,“安徽省通志馆霍山采访办事处”就设在他家。二人足迹遍及城乡。经过4年努力,完成了《安徽通志霍山采访录》和《霍山大事记》初稿。32年前后,他作为霍山名流,被任命为县修志委员会委员,参加县志志稿的撰写和审订校补工作,并负责三、五两册的缮录。
他一生俭朴,但乐于施舍,对子女要求甚严。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深恶痛绝,便埋头经商,读书吟诗,不问政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新中国的成就感到欣慰。1952年病故。
六安霍山县(网络图片)
六安霍山县(网络图片)
以上的其家乡生平介绍,看起来与镇江毫无瓜葛,为何会将墓安于镇江?只能从后辈履历着手了,而且几乎必定和儿子有关。
沈老先生有两子,一位是沈斗高、一位是沈镇高。
沈斗高的履历经查询得知,其曾于抗战时期的1938年,进入国府的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第一期第一学生总队二大队八中队学习。后又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学习,算是黄埔学生,1945年时大约为步兵上尉官阶。
内战时期在交警十七总队总队长李慎言部队任职中队长,后续经历不详,1947年周家口战斗时可能被俘。若1949年未离开大陆,后续境遇可能会不太理想。
沈镇高则在镇江师专工作,从事汉语言方面的教学及研究。
沈利川墓安于镇江,即可能是其子沈镇高在镇江工作生活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