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的一片荒地上,一支考古队的成员们正踱步行走,他们面露难色,满脸愁容。
为了寻找皇陵,他们在此已经花费了19年的时间。
在漫长的寻墓过程中,成员们动用了所有专业知识,方位、土壤、旧址和地方史书等因素都兼顾其中,但始终没有找到太多的苗头。
素材源于网络
“我知道墓穴的位置在哪儿!”
正当成员们一筹莫展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农忽然找上门来。
一、皇陵难找,老农道出位置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宝鸡一带素来便是秦国的阵地。
自秦孝公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力便与日俱增,在多位秦国君主的带领之下,秦国逐渐地成为一方霸主,并最终在嬴政在位时期统一了六国。
秦朝的历史虽然十分短暂,但秦国的历史却达到了300多年,如此漫长的历史,自然也会留下诸多陵墓,尤其是象征着高贵身份的贵族陵墓。
即便是秦国历代君主,死后也会建造皇陵。
时值当代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事关秦国的陵墓挖掘工作也提上议程。
早在19年前,一支考古队便来到了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一带进行考古,他们打算依据零星的信息找到皇陵。
然而,当这支考古队不断地开展工作后才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准确地找到皇陵的所在地。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老农闻讯而来,他向考古队说出了墓穴的所在地。
考古队的成员们见状,心中不免泛起狐疑。
毕竟他只是一位老农,他又怎么会知道墓穴的位置呢?
当然,由于成员们本来也没有太多的线索,故而便顺着老农的心意听下去。
老农表示,距离他们村口的不远处隐藏了一块异样的荒地,那儿并没有铺设水泥,但却寸草不生,地表和土壤似乎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曾带着锄头前去当地挖取泥土,结果发现那儿的土层十分坚硬,并且还呈现出了几种颜色。
老农以前便听人说过,古代有钱人下葬时往往会在泥土里做手脚,利用各种手法勾兑土壤,以便土壤更为结实、耐腐,这大概就相当于现代的化学反应。
当时他便察觉到这地底下应该藏有陵墓,甚至还是皇陵。
老农讲完,考古队的成员们顿时喜出望外,他们赶紧循着老农的指示来到了那片荒地。
成员们定眼一看,那荒地的泥土颜色果然不有不同,它们竟然是鲜少见到的“五花土”。
成员们忙不迭地开展挖掘工作,很快,他们便在土层的底下发现了不少夯土和木炭,这些迹象都在表明,那片荒地的底下必然藏有陵墓。
经过考古人员的初步测量,他们发现这个墓穴的夯土面积竟然达到了惊人的5334平方米,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哪个挖掘出来的陵墓规模能达到这种地步,该墓堪称“中国第一大墓”。
二、挖掘工作开启,墓主人身份确认
简便的测量工作完毕后,考古队成员们一边开始更深层的工作,一边将相关的情况都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局。
1976年12月,文物局终于同意了开展相应的挖掘工作,大规模的考古工程即将开启。
在相关部门的加持下,考古人员获得了更为精密和先进的仪器,由此来保障挖掘工作的延续性和安全性。
在表层的夯土尽数清除后,考古人员们需要进行耗时耗力的人工清除工作,此时一般需要他们使用手工将附着于文化的异物清理掉。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障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考古人员需要小心翼翼地开展工作。
当他们继续将工作进行下去时,却惊奇地发现里面浮现了诸多盗洞。
从盗洞的痕迹来看,它们已经有了很长的年月。
盗洞
考古人员陆续地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247个盗洞,专家们表示,它们当中很多都已经进入了棺椁里头,里面的物件或许已经遭到了损坏,亦或是被盗。
为了更快地确定墓主人,考古人员加快了挖掘进程,他们在后续陆续地发现了一些文字和浮雕。
依据墓穴的规模和文字信息,专家们断定这应当就是秦国时期的一位君王的陵墓。
由于这个墓穴的规模实在宏大,故而考古的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施工十余年后,专家们终于从各种文物的信息中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他便是秦国历史上的第14代君主——“秦景公”。
本来,历朝历代的盗墓贼已经对墓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盗取的文物数量也达到了上千件,这对于墓穴主人的身份确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工作人员发现了棺椁的一个边框里出现了一枚骨钉。
周礼史书记载,骨钉只应用于一个国家的诸侯和天子身上,这说明该墓穴的主人身份不低。
另外,专家们还在墓穴里发现了不少具有文字和图案的石磬,它们都向众人显示,该墓穴的主人就是先秦时期的“秦景公”。
在挖掘出来的3500多件文物里,金、银、铜、铁和丝织品等物件应有尽有,它们应当都是当时秦国的时兴货物,能被秦景公作为下葬品使用,价值应当也不会太低。
在多种资料的加持之下,考古人员对于墓穴的信息也愈发地清晰起来。
自此,这个由农民发现的墓穴最终得以挖掘出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经由农民发现的墓穴早就有了先例。
三、农民们发现了兵马俑
谈及陕西的兵马俑,我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威严的士兵模样,他们带着长矛,牵着骏马,在墓穴里按着既定的队列排序着。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数量繁多的兵马俑在发现过程中是十分偶然的。
1974年,陕西骊山的西杨村一带遇上了旱情,当地民众的饮用水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村长带着一众村民开始了寻找水源的征程。
这些村民平时都是务农人员,他们在村长的纠集下四处寻找淡水资源。
在此过程中,几位农民发现了一个没有杂草的石滩,他们马不停蹄地便用工具开挖起来。
在钻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地底下涌现了很多红色的泥土,这些泥土显然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为了探清下面的真实情况,他们打算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
然而,他们发现更深处似乎有什么硬物阻挡了挖掘的工作。
在几人的努力之下,他们终于敲开了硬物,这时,他们发现硬物的下面似乎出现了不少陶瓷碎片。
为了观察碎片的全貌,众人加大了矿井的宽度。
很快,他们的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具类人的泥塑物体。
一旁的村长见状,顿时发现底下应当暗藏玄机,说不定还是古墓的所在地。
为此,村长决定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当地的文物局。
经过了考古队的研究后,他们发现这具类人的物体是先秦时期留下的“兵马俑”。
得知了西杨村出现了文物后,当地人都大为震惊。
在相关史料的辅佐之下,他们才知道了这儿曾有可能是秦国的都城之一,如今出现了真实的文物,这一事实将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很快,陕西文物局便号召各方考古队前来西杨村进行挖掘工作。
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那儿竟然隐藏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历史久远,岁月的痕迹仿若不曾浮诸他们的身上一般,在重见天日后仍旧显得栩栩如生。
当然,当时的考古技术和设备毕竟比较落后,为了顾虑文物的完整性,考古队最终减少了挖掘的工作。
待到条件成熟时,这项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
本来,杨西村几位农民的外出是为了寻找水源,殊不知,在钻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兵马俑这样的文物。
这足以说明,世间往往是充满奇妙性的,类似于墓穴的挖掘工作便是如此,某些考古队专心地寻找墓穴,到头来反而一无所获。
而那些无足挂齿的农民,他们的无意间举措,反而发现了惊天秘密。
结语:
秦景公的墓穴在规模上是中国之最,如此庞大的墓穴非但没有被考古队找到,反而被一位老农的无意间举动察觉了。
耗费各种专业知识和19年的时间,考古队的成员们仍旧一无所获,这只能说明,他们对于当地环境的熟悉程度仍旧十分浅显。
老农的发现无疑显现了其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力。
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农民发现古墓的例子并不少见。
除了秦景公的墓穴外,还有着杨西村的兵马俑,它们都是毫无考古知识的农民发现的,并最终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