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月19日电(记者艾福梅)临近大寒,西北户外零下的温度也没能阻挡71岁农民刘金彪的“追星路”。
这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秦腔爱好者最近每天早早就裹着棉衣、带着油饼等干粮来到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广场上,抢占前排位置,以便近距离欣赏来自甘肃的秦腔剧团的精彩演出,一坐就是一天。
“咱西北人过年就得有秦腔,安万唱得太好了,让我过足了戏瘾,最喜欢《兴汉图》。”刘金彪说。
作为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旅游体育活动之一,13日至18日,红寺堡区开展“过年有戏”迎新春秦腔展演活动,邀请秦腔剧团每天演出两场,吸引当地和周边县区数万名群众前来观看,点燃了新春第一波文化热浪。众多短视频记录下了剧团露天演出的震撼场面:高潮时,台上演员台下观众齐声唱合;动人处,演员和观众都流下了热泪。
红寺堡区“过年有戏”迎新春秦腔展演活动现场。新华社发
“看戏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冷。”从宁夏青铜峡市专程来红寺堡区看戏的张玉芳说。这位54岁的秦腔爱好者和4名同伴都是自乐班成员,追星学艺两不误。“他们戏唱得好,动作也很到位,我们学到了很多。”她说。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秦腔作为西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这里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李生玉曾组建了当地第一个秦腔自乐班,2022年又筹建了红寺堡区众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聚集了不少秦腔爱好者,承接“送戏下乡”和“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广普及秦腔。
“每周五、六、日晚上是我们固定的唱戏时间,每次都能来20多个人,大家玩得很开心。”李生玉说,对秦腔爱好者来说,“闲了不吼两嗓子就不舒服”。
红寺堡区“过年有戏”迎新春秦腔展演活动现场。新华社发
秦腔展演活动之前,红寺堡区刚举办完秦腔培训班和第十届红寺堡区“移民之声”秦腔大赛。经过激烈角逐,红寺堡区柳泉乡豹子滩村妇女杨菊明获得了二等奖。
杨菊明16岁就开始唱秦腔,上学时还曾因为书本里夹着戏本子被老师批评。最开始,她主要演“旦角”,一次临危受命的经历让她发掘出自己演“生角”的天赋,“小生”“老生”都演过。
“我不爱刷手机,以前在村里闲着就是唱秦腔,现在到城里照顾孙子,没找到组织,只能偶尔开直播唱一唱。”杨菊明说。
这次,趁着为小儿子操持婚礼,她回到红寺堡区,正好赶上秦腔大赛和秦腔展演。15日,作为秦腔大赛的获奖者,杨菊明站上安万秦腔剧团的舞台,给戏迷们唱了一段《五郎出家》。
“以前最多就是耍社火时或者在自乐班唱唱,没想到这次能在这么多观众面前表演,这将成为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杨菊明说。
不少秦腔爱好者告诉记者,秦腔展演等活动在吼出浓浓年味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和喜爱秦腔,让这项古老的艺术在这里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