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网上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布谷妈的兴趣——“为什么同样穿校服,却依然一眼能看出孩子的家境差距?”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校服不大家都一样吗?怎么还能看得出差别?”

布谷妈一位当班主任的朋友说,即便不去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其实,,但从外表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家庭差距,很现实。



一:教育投入的差距

布谷妈带布妞在游乐场玩时,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

男孩A:“我们明天还来玩不?”

男孩B:“不行,我爸爸只准我玩一天,明天就要去学高尔夫了。”

男孩A:“什么夫?”

男孩B:“高尔夫。”

男孩A:“什么高尔夫?”他显然还是没听明白小伙伴到底要学啥,只知道,这个伙伴报了班,不能再出来玩了。

据数据统计,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在孩子教育上花费更多的钱。

尤其是在大城市,教育资源差距巨大。

家境较好的家庭,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他们会给孩子买各类型的书、报各类班、提供各类兴资源、参加各种活动等。

而家境一般的孩子,他们能接触的兴趣或者课外班,就会偏少,且种类偏窄。

这些教育投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认识和综合能力。

所以,即便是穿相同的校服,家境较好的孩子,往往接受了更多的培训和指导。他们的谈吐、课外活动能力、与其他人互动,都更具优势。

而家境较差的孩子,可能在这些方面的资源投入较少,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二:育儿观念有差距

《中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

家境较好的家庭,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普遍较强,而这些能力,往往在孩子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家庭,父母会带着孩子接触不同的社会阶层。

比如参加各种活动、旅行、拓展课程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见识,也培养了他们与不同人群交往的能力。

而家境较差的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多外部资源的支持。社交圈子,通常局限于家庭、小区和学校。

这种差距,从孩子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中往往能看得出来。

这就导致,家境较好的孩子,通常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啥都懂一些,啥都能聊。

而家境一般的孩子,则可能会“露怯”。毕竟,很多东西对于他来说,是从未听说过。

这些微妙的差别,都会在孩子的行为中流露出来,甚至可能在学校的课堂上、同学间的互动中展现无遗。

我们还常会看到,一些家境较好的孩子,他们身上往往能展现出一种“自信”和“从容”。

这种自信,来源于家长的良好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尊重。

很多人可能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有很多误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

然而,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换句话说,孩子的“气质”和“行为模式”,往往反映了家长的育儿方式。

所以,即便孩子们穿着相同的校服,家境较好的孩子身上,通常更容易体现出一种自然的自信和亲和力。



三:对物质的态度

布谷妈一位远房表姐,她跟老公是做生意的,家境不错。

她儿子从小就见惯了各种品牌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每次过生日,家里都给他买一堆新衣服、新玩具,哪怕他成绩一般,家里也不会说太多。只开玩笑说,要他以后接手爸妈的生意。

她儿子平时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即便穿校服,但脚上的鞋子,却都是大品牌。甚至连书包、文具盒,都不便宜。

儿子手也很松,为人大方,不会为一点点小钱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一点点恩惠患得患失。

因此,表姐家孩子在众多亲戚里,九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走亲戚时,面对零食,别的小孩都“争抢”好吃的,只有她儿子淡定得一动不动。甚至还会大方地把自己的红包、礼物送给别的小朋友。

一起逛街时,她儿子看到喜欢的,只要合适,毫不犹豫就下手。

别的孩子,会时不时抬头问父母:“妈妈,这个贵吗?我能买吗?”可能偶尔还要听一两句:

“别乱花钱。”

“别乱摸,这个老贵了。”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孩子的物质观念。

由于物质上享受不一样,家境好的孩子,他们对物质不那么执着,而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合不合适?喜不喜欢?

家境一般的孩子,面对物质,则会考虑更多,顾虑更多,甚至想要“得到”的渴望也更多。

比如,孩子可能会对某些物品,产生强烈的占有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有些“攀比”心理。

这倒不是孩子“贪婪”,而是他们在缺乏时,会对“拥有”有一种强烈渴望。



不过,家境好坏,并不代表所有。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虽与金钱有一定的关系,却不是绝对的等同关系。

家境好也好,家境一般也罢,都各有各的烦忧,也各有各的快乐。只要心态好、知足常乐,日子照样能过得幸福。

即便穿同样的校服,也能看出“家境”差距,这话你认同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