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几易其名),因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
其实同时期中国还有三大军事学校非常著名,他们分别是: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 、云南讲武堂,加上黄埔军校,合称四大军校。
黄埔军校的教官构成
那说起名声呢,应该是黄埔军校最有名,因为它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并且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但从黄埔军校的教官构成来看,建校初的教官队伍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绝大部分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这个比例甚至占整个教官队伍的80%;二是许多教官来自粤军,他们多毕业于云南、四川、湖南、浙江等地讲武堂。
据资料统计,黄埔军校自1924年5月创校至1926年初,黄埔本校先后聘请教职员233人。在有资料可查的83人中,出身保定军校者60人,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者12人,出身云南讲武堂者11人。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保定军校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军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到1923年8月停办,军校共培养了一万一千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包括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张治中、傅作义等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学生中有:蒋介石、陈诚、白崇禧、张 治中、叶挺、傅作义、薛岳、李济深、邓演达、刘峙、孙传芳、吴佩孚、 刘文辉、邓锡侯、熊式辉、黄绍竑、蔡廷锴、蒋光鼐、顾祝同、唐生智、 陈继承、周至柔、钱大钧等。
毕业于保定军校比较出名的有:
其中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
邓演达是黄埔军校教育长,
陈诚,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上尉教育副官,后升至台湾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顾祝同,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中校战术教官,后升至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陆军一级上将
陈继承,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中校战术教官,后升至首都卫戍总司令等军职
张治中,保定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上校总队附,后升至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刘峙,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中校兵学教官,后升至徐州“剿总”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
罗卓英,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入伍生团教育副官,后升任东南军政副长官,陆军二级上将
周至柔,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初任兵学教官,后升任空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空军一级上将.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黄埔教官: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设立于东京,创办于1874年。从1898年创办第一期中国学生班开始到1931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先后有1638名中国学生进入该校学习,有部分毕业生进入黄埔军校任职任教。留日士官生在黄埔军校初期约占教官总数的7%。
留日士官生出身的高级将领并曾任职或兼职黄埔教官的还有:阎锡山、程潜、钱大钧、汤恩伯、黄慕松、李铎、方鼎英、王俊、张翼鹏、张修敬、吴思豫、张春浦、林振雄、李明灏、张轸、李国良、唐星等。留日士官生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中的右派,反共最力者。当然也有例外,如留日士官第8期炮科生方鼎英,思想倾向共产党,他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军校教育长、代校长。
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黄埔教官
云南讲武堂,前身是清政府于1899年在昆明市中心翠湖西畔设立的陆军武备学堂。1909 年 9 月 26 日,云南讲武堂正式创立并开学。教官大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多为同盟会秘密会员。云南讲武堂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并称清末三大军校,再加上黄埔军校,当时有中国四大军校之称.
云南讲武堂从1909年建立到1935年结束,共创办22期,26年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最著名的是朱德(第三期步兵科)和叶剑英(第十二期炮兵科)两位元帅。担任上将、中将或军长、省长级别的军政长官有40多人,著名的如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朱培德、杨杰、王钧、金汉鼎、唐淮源、范石生、胡瑛、孙渡、龙云、卢汉、盛世才、王右瑜、万梦麟、卢浚泉、陈奇涵、曾泽生等.
黄埔军校初期,约有云南讲武堂学员50余人充任黄埔军校及分校教官、队官.
蒋介石的黄埔军校校长,也是云南讲武堂的重要教官李烈钧极力推荐的。
教务总长王柏龄,总教官何应钦, 加上管理部主任林振雄。
黄埔军校教官架构表
军校在校长和党代表领导下,分设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同时设军需、管理、军医三个处,另设政治总教官一人,军事总教官一人。
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副校长:李济深
军事总教官:何应钦
教授部主任:王柏龄。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军校党代表:廖仲恺
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为邓演达。
教育副官:季方、陈诚、徐坚
学校建学生总队,总队长由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兼任,副总队长为严重
苏联派专家协助办学:
总顾问:契列班诺夫(顾问长)
步兵顾问:白礼别列夫
炮兵顾问:嘉列里
工兵顾问:互林、
政治顾问:喀拉觉夫
黄埔军校三杰
黄埔军校培养了众多军事人材,其中一期最出名为“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1、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字湘耘,别号巫山。蒋先云是湖南省新田大坪塘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不仅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校,在校期间还品学兼优,而且深得蒋介石器重。蒋先云于1927年5月在河南临颍与奉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2、陈赓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在“黄埔三杰”中名气最大。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3、贺衷寒
贺衷寒(1900-1972),1919年“五·四”运动时被选为武昌学生代表。1921年9月赴莫斯科。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一期学员,筹组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后一直追随蒋介石,曾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长期主掌国民政府情报系统,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往台湾,此后曾任台湾当局“行政院交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72年5月9日死于台北。
在社会上流传着黄埔军校这样一句话:黄埔有四巨头、三杰、四凶、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一百零八将。
黄埔军校培养了很多军事干部,有很多人成为了将军、元帅。对中国的抗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讲一讲黄埔十大名将:
黄埔十大名将
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7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黄埔四期学生。
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在长征中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到达延安后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获得胜利。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性格沉稳,善以寡击众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关麟征:(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东,中国陕西鄠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1924年受于右任举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47年,关麟征接替蒋介石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关麟征调任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80年,关因脑溢血病逝于香港。
胡琏:(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汉族,陕西华县(今陕西华州)人。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属陈诚的土木系,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前者号称"金门王",后者号称"西北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30年春,徐向前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共三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1937年,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
王耀武:(1904年1月17日—1968年7月3日),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
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获释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宋希濂: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
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
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
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
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戴安澜: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好了,不管是黄埔教官,还是学员都是好样的,是中国军队军事骨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