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一个寻常的一天,一位医生同志急匆匆带着助手钟福昌来到一个叫梅坑的村落。那里有一座叫云石山的古寺,当时身体虚弱、体质很差的毛主席正借住其中养病。
原本,毛主席不想麻烦别人来照顾自己,可架不住组织再三劝说,到底松口同意,让组织派一名助理医生到自己的身边。
那位医生同志见到毛主席后,率先向毛主席介绍了钟福昌的情况,又和毛主席聊了几句,叮嘱钟福昌一番后,便告辞离开。
不料,十来天后某个下午,一通电话突然打到医生同志的办公室,对方告诉医生同志,毛主席病倒了,情况有些危急,让医生同志赶紧赶到于都县。
医生同志听完,脸色瞬间大变,来不及收拾什么,就立刻带着医疗箱,连夜疾驰,去了于都县。
到了地方,见到毛主席,情况果然如打电话的同志所言,相当糟糕。毛主席高烧不退,卧床不起,看见医生同志来,打招呼的声音更是十分微弱。
医生同志顾不上多讲话,直接打开药箱,为毛主席量体温。经过一番诊治,医生同志确定毛主席患上严重的疟疾。他马上给毛主席注射奎宁和咖啡因,并叫来助手,嘱咐其务必多给毛主席喂一些温开水。
当天晚上,医生同志就睡在毛主席的床榻前,他在地上打了一个地铺,亲自为毛主席护理,几乎通宵未眠,多次起床为毛主席更换额头毛巾、喂温开水。
在大家共同照顾下,毛主席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甚至能稍微下地走走。直到此时,压在医生同志心头的大石才算落回肚子里。
毛主席很感谢大家的辛苦,却还是不顾医生同志的劝阻,执意重新开始工作。
看着医生同志不赞同的目光,毛主席摇摇头,耐心解释道:“我不能再休息了,现在的情况比较危急啊!”
月余后,在组织的决定下,红军开始长征,而医生同志同样身在队伍里,也要跟随红军一起踏上艰难的长征路。
这位医生同志即是有名的“红色医生”傅连暲。
傅连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在码头当搬运工,母亲是一个裁缝,不但要帮别人缝制衣服,也要替别人清洗衣服,天天艰难赚取微薄薪资,仍旧难以养家糊口。
在听闻加入教会能得到一些食物后,傅家父母毫不犹豫带着年少的傅连暲成为他们的“会员”,也由此使得傅连暲获取免费读书的机会。
1914年,傅连暲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一位姑娘成婚;同年,傅父去世,傅家家境大不如从前。傅连暲进入某所医学院校,半工半读5年有余,学成毕业后,成为一名游走乡间的医生。
1925年,他所任职的医院外籍院长被革命浪潮吓跑,傅连暲被大家推举为新一任院长;1929年,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的红军进占汀州,三人首次相遇。
毛主席和朱德曾与傅连暲进行一番谈话,令亲眼目睹世间种种苦难的傅连暲深受触动,真正找到奋斗的目标。傅连暲提议将教会医院改成红军医院,毛主席拒绝了他。
毛主席告诉傅连暲:“现在还不是医院改名的好时机。”
傅连暲只好遗憾放弃打算。
其后,在傅连暲的建议下,毛主席等人爽快答应接种牛痘,以防传染病在红军队伍中蔓延。
对此事,傅连暲特别感动,直言根本没有想到,第一次见面,毛主席和朱德就愿意无条件信任自己,把他们与红军的“命”交到他的手上。
毛主席率红军转战赣南时,傅连暲让两个学生跟随毛主席,当了红军的随队医生,并利用自己的身份,时常保护、救助一些同志。他还曾将四种报纸和一些军用地图辗转送给毛主席,帮助毛主席了解当下时局。
1931年,毛主席和红军队伍重回汀州,又和傅连暲相逢。
这一回,傅连暲在毛主席的委托下,带着最信任的学生,穿过敌人设置的层层封锁线,为红军买回各种急需药品,并在苏区创办护士学校,培养众多医护人才。
转年,毛主席又一次路过汀州,傅连暲见毛主席的面色不好,便将自己的某个学生派到毛主席身边,让其成为毛主席的保健医生。
1934年,和毛主席、红军来往多年的傅连暲愈加渴望加入中共组织。在悉心照顾毛主席一个多月后,傅连暲再次向组织提出医院改名一事,并把医院搬到瑞金,向红军捐赠巨额财产,得到红军同志们的称赞和感激。
同年,红军准备长征前,傅连暲主动要求随队行动。那个时候,他已年过4旬,身体素质同样不太好,可即便如此,傅连暲也坚持将老母亲送回家乡,安排妻儿留在瑞金打游击,让女婿为他准备一箱医疗用品,艰难学会骑马,义无反顾走上漫长困难的长征路。
有一回,傅连暲骑着马,走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长时间的奔波,让傅连暲和马都很疲惫,在傅连暲昏昏欲睡时,马蹄忽然踩偏,导致傅连暲和马一起跌落山谷河道,一下子就被湍急的河水冲得不见人影。
跟在傅连暲前后的同志们吓了一跳,急忙跳到山谷里搜寻傅连暲的身影,所幸,他们很快找到,并把昏迷不醒的傅连暲救了回来!
这次遇险,让傅连暲吃了一番苦头,但依然不后悔跟随红军长征。
又有一回,一架敌机朝着正在山路上行进的红军队伍呼啸而来,基本从未见过如此架势的傅连暲被敌人的扫射吓到,没有及时跟着同志们寻找掩体躲藏。
眼看炮弹就要将傅连暲炸伤,关键时刻,一只手飞快拉住傅连暲,连拖带拽把傅连暲带到树林中,让傅连暲逃过一劫。
心惊胆战的傅连暲直到敌机离开,才想起看一眼自己的“救命恩人”,这一看,他震惊了,原来那人居然是周总理!
周总理仿佛察觉傅连暲的惊魂未定,笑着拍拍傅连暲的肩膀,亲切问傅连暲是否还没有习惯这样的环境?傅连暲不好意思地垂下脑袋,保证自己会习惯的。
周总理宽慰傅连暲:“我们都不是生下来便会打仗的,总要学习、锻炼,慢慢习惯嘛!”
之后的一段时日里,只要有空,周总理就会和傅连暲讲一些自己行军打仗的故事,教导傅连暲如何隐蔽、保护自己,让没有作战经历的傅连暲深受启发,迅速成长。
也是在长征期间,傅连暲偶然得知家中噩耗,非常悲痛。毛主席和周总理及时送来安慰,并许诺从此往后,每过一段时间,都由周总理为傅连暲家中寄去一笔生活费,供养傅连暲的孩子们学习与生活。
1936年,在保安再次见到傅连暲的毛主席十分欣喜,拍着傅连暲的肩膀,感慨傅连暲竟还活着,活着真好!
在组织的安排下,傅连暲继续在陕北行医。他经常戴着一顶黑色帽子,跋山涉水为延安的群众看病治疗,赢得大家的尊敬,被陕北的民众称作“大好人”。
新中国建立前,周总理与傅连暲有过一次谈话。周总理问傅连暲,日后有什么打算?傅连暲理所应当地回答:“自然是继续做医生了!我有一个心愿,想创办一所医学院。”
周总理点点头,向傅连暲透露:“组织有考虑任命你为卫生部的部长。”
傅连暲拒绝:“我觉得还是贺诚更适合一些,既然组织有需要,那我当个副部长就行了。”
和傅连暲有过接触的人都说,傅连暲的一生犹如皓月高悬于天际,清明光洁,从未借助手中权势为自己谋取什么私利,一辈子无私慷慨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付出全部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好人”。
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品行端正、医术高超的医者,却还是没能在那一场磨难中独善其身,无辜丧命。
参考资料:
《红色医生傅连暲》
《傅连暲:毛泽东称赞的“红色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