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军事科技的激烈角逐中,中国航天领域的两项关键技术进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利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探测隐身战斗机的技术,二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在卫星追踪星链方面取得的突破。这两项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军事应用领域的深入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军事战略的格局。
自美军 F - 117 隐身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对抗就成为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隐身技术主要通过减弱目标的雷达反射信号,使雷达难以捕捉和识别目标;而反隐身技术则聚焦于提升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目前主要技术方案包括米波雷达、多方向探测、双基地雷达和被动雷达。
中国开发的利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探测隐身战斗机的技术,本质上属于被动雷达范畴,即 GNSS 外辐射源雷达系统。从原理上看,导航卫星网络作为照射源,具有覆盖范围广、高精度时钟和精确测距功能等优势,众多卫星还能作为多个照射源提高探测精度,系统设计灵活性大。若这一技术得以应用,将极大增强中国的反隐身能力。
然而,这项技术距离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该反隐身机制的高效探测时间窗口有限,仅在隐身飞机穿越导航卫星和地面雷达之间的基线前后,构成前向探测模式时,才能有效抵消隐身飞机的外形和材料隐身性能。单颗卫星和单部雷达的时间窗口狭窄,多卫星和多雷达联合探测虽能增加时间窗口,但会大幅提升硬件和软件的复杂程度,对参数解算速度和鲁棒性要求极高,且导航卫星的动态运行更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导航卫星发射到地面的信号功率低,导致探测信噪比低,难以发现空中目标。通过增加积分时间提高信噪比,又会受到飞机飞行速度的限制,可探测目标存在飞行速度的上限和下限,在算法未得到极大优化前,系统实用价值有限。
尽管外媒对中国 “北斗雷达” 探测 F - 22 等说法大肆渲染,但实际上,这些论断多基于中国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中多为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及简单测试,如用星链卫星探测消费级无人机等,距离真正实现对 F - 22 等隐身战机的有效探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临近年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云华主任及其团队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通过特殊算法,仅用 99 颗中国卫星,就能在 12 小时内有效感知别国超 1400 颗星链小卫星。这一突破意义非凡,若卫星装载激光或微波,甚至有可能使对方卫星通讯系统瘫痪,被媒体形象地称为对星链卫星的 “猎杀”。
星链是美国 SpaceX 公司研发的新型卫星系统,本质是由众多小卫星组成的通信网,因其运行轨道低,贴近地球,具有网速快、可实时数据上传等优势。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乌克兰提供了通信、情报传输等支持。然而,星链也存在明显弊端,其飞行轨迹易被侦查手段发现,信号可能被干扰。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的星链计划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星链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 SpaceX 公司手中,乌克兰通过星链传输的情报和军队信息很可能被美国监控,这使得星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操控局势的工具。而中国南航大的突破,为应对星链威胁提供了有力手段。中国的感知卫星不仅能定位星链卫星,还能实现跟踪、侦察等功能,兼具 “冲锋兵”“侦察兵”“信息兵” 的角色,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制衡能力。
中国在航天军事技术领域的探索与突破,无论是北斗反隐身技术还是追踪星链技术,都展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方面的决心和实力。尽管面临技术瓶颈和现实挑战,但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无疑将对全球军事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也促使中国在航天技术研发上不断砥砺前行,为国家主权和安全筑牢坚实的科技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