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吕孜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提升了地方影响力。
“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在今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要进一步关注非遗项目,助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18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来自乡村,与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山西省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宏亮表示,通过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在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当前非遗项目单位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张宏亮认为,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年龄偏大,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另一方面,非遗项目单位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瓶颈,难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对此,他建议,政府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深化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汾酒股份公司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李振寰表示,基于汾酒较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小酒厂、小企业打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既严重损害了正规企业的品牌形象,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另外,部分企业盗用汾酒、竹叶青等的历史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老字号。
对此,他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的登记审核批准,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承。
此外,资金问题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也有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运城新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24处,并且新绛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董事长蔺涛在谈及加大对新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力度时提到,当前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资金短缺,政府财力匮乏,导致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滞后。另一方面是市政建设用地难,老城区内街道、广场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均无不动产证,导致工程项目的实施无法取得施工许可证,形成事实上的违规建设,进一步影响了争取上级资金的成功率。
对此,他建议,在非遗传承保护、研学、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倾斜,让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不再面临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