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红色+”融合旅游专线 提升新时代“六地”传播力影响力——走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中国时事新闻网辽宁新闻副主任张添强 审核季瑞阳)
乘着2024年 “东北冰雪游”火爆、央视中秋晚会设立沈阳直播会场、国庆沈阳旅游资源进入全国Top5的东风,参考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辽宁旅游”的提案建议,东北大学“辽宁红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积极响应辽宁省委新时代“六地”定位,围绕“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目标,对我省20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对“辽宁新时代‘六地’态度与观点”的问卷调查,采集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渤海大学、辽东学院等高校大学生的有效调查问卷672份(包括线上和线下),并对全国来沈旅游的不同年龄段的36位游客进行深度访谈。
结果认为应设立“红色+”融合旅游专线,打造“新时代‘六地’”文化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辽宁形象,建设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以红色“六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推动新时代“六地”(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传播和影响,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本次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在辽大学生群体对红色“六地”、新时代“六地”持积极、认同并愿意深入了解态度的占91.66%,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对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了解有限,对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了解程度自测中,认为自己“一般”“较少了解”“非常不了解”的人数占比达到25.14%,达到参与问卷调查数量的1/4。“从未参加过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相关的活动”的学生占22.47%;对辽宁红色“六地”文化标识的了解程度自测排序中,排序第一位占比依次是:“抗日战争起始地”(占64.74%)、抗美援朝出征地(占11.34%)、雷锋精神发祥地(占10.49%)、解放战争转折地(占6.64%)、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占6.32%)、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占4.82%)。大学生群体对“抗日战争起始地”外的其他五地和新时代“六地”了解程度明显较少。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生奇志
(二)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传播手段单一、力度不足在了解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的传播路径中,占比较低的因素为“参加红色文化活动”(占26.34%)和“红色影视作品”(占45.98%)等。在“认为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文化宣传存在哪些问题”中,“内容缺乏吸引力”占69.2%、“感觉宣传力度不够”占63.54%、“宣传形式较单一”占62.35%、“缺乏地区特色”占50.3%。调查中,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增强新媒体平台宣传力度”“举办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文化主题活动”与“开发‘红色+’融合旅游资源”较为重要。
在深度访谈的过程中,部分访谈对象针对旅游地的场馆内容和布置提出建议,来沈阳旅游的李先生提出部分场馆缺少指引解说,希望布展指引应更详细一些。沈阳本地的张女士,在多次参观工业博物馆后,提出场馆内应增加提示、讲解,增加智能设备,提高互动性。在九一八纪念馆的访谈中,大家都称赞场馆布置很好,可以为其他场馆作为借鉴。在九一八纪念馆出口处的红色“六地”精神展览现场,王女士说,“九一八纪念馆内的内容都挺好的,但是出来看到这个场馆设置在出口处,基本没有什么人过来看,也没有讲解,会影响参观的效果。”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生奇志教授团队
辽宁红色“六地”和新时代“六地”缺少融合旅游线路36位访谈对象中,大多表示辽宁地区的旅游线路较为单一,线路之间的关联度较差,接近50%的人表示,还未去过辽宁全部的红色“六地”旅游场馆,而新时代“六地”所涉及的工业游、历史游、农业游、开放游、体育游等“红色+”融合游线路更是不健全,急需推出一批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旅游示范线路,提升辽宁新时代“六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设立“红色+”融合旅游专线,打造新型辽宁文旅品牌全国两会期间,辽沈地区代表提出“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有机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体育赛事资源及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开发并打造独具特色的辽宁旅游品牌”。本课题组建议把沈阳、大连、鞍山、营口、锦州、抚顺、本溪、丹东、朝阳、铁岭、阜新等地串联起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设立不同风格的“红色+”融合旅游专线,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一)精心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将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服务理念贯穿于“红色+”融合旅游专线内容之中,推出一日、两日、五日精品路线个性化组合套餐,让游客获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双重旅游体验。以“红色+历史、红色+工业、红色+体育、红色+餐饮、红色+音乐、红色+海滨”等融合游形式提升辽宁新时代“六地”的传播力影响力。
(1)“红色+”市内一日游专线突出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特色,以红色“六地”及大连、朝阳、铁岭等市的历史、自然及影视资源设立“红色+”融合游专线,通过在一个城市内穿梭行走,体悟独特的红色人文关怀与现代化交织的城市底蕴。“一日游”专线比较适合本地市民了解家乡及过路游客感受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核。如:沈阳市专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抚顺市专线: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雷锋纪念馆—煤矿陈列馆;丹东市专线: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景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地下指挥所旧址—青椅山机场;锦州市专线: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配水池战斗遗址;本溪市专线: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抗联第一路军西征会议遗址—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等等。
(2)“红色+”跨市两日游专线以“红色六地”为路线的起点,把“新时代六地”中开发成熟的旅游资源融入其中,设计两至三个城市的跨市游专线,融入“非遗保护”“牛河梁遗迹”“煤炭城今夕”“海滨盛景”等主题,开发“辽北、辽东、辽西、辽南”等线路。以最优路线游览标志性“六地”红色资源,游客品读的是厚重历史、感悟的是爱国情怀。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生的冬令营、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如:“红色+历史”辽东游。第一日: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市中国工业博物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第二日:本溪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丹东市鸭绿江断桥----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等.
(二)“红色+”五日专线游此路线对红色“六地”、新时代“六地”文旅资源中地标性纪念馆进行“慢、精、品”的规划,在“红色+”融合旅游中增加观光游览、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业态形式,让游客在红色之旅中用心去体验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精神、感悟强国有我的复兴使命。比较适合企事业单位的“红色+培训”,学生群体的寒暑假“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职场人士的“红色+职业教育”,中老年群体的“红色+社区联谊”,外地游客的“红色+东北特色游”等。如:第一日: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第二日: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第三日:本溪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本溪市本溪湖中国近代煤矿工业遗址园—本溪市抗联遗址群;第四日:丹东市鸭绿江断桥—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宽甸天桥沟东北抗联遗址;第五日: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抚顺雷锋学院----返回沈阳市等等。
(三)、提升辽宁红色“六地”、新时代“六地”传播力影响力的建议。
(1)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品牌传播深刻洞察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选准核心受众群,选对品牌元素,选好传播渠道。组织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辽宁历史的爱好者、亲身经历者、多年耳濡目染,不断深入挖掘红色“六地”、新时代“六地”的文化资源及历史内涵、时代内涵。通过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和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国内外的公众全方位宣传和推介辽宁文旅资源,以2024年中央春节联欢晚会在沈阳市中国工业博物馆设置分会场、辽宁旅游主打“听劝”牌等良好契机,及时设计可行的“红色+”融合有线路,提升辽宁新时代“六地”的传播力。
(2)升级交通网络,提升游客体验建立干线公路与景区景点的连接和红色旅游景区绿色直达通道,增加主要客源地至精品景区的航班、车次、游轮和公交车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专列”、“红色+公交旅游专线”等交通网络,提升游客的旅途体验满意度。招募并培训高素质的志愿者、讲解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考核,根据讲解员自身特点分配工作任务,通过动情真挚的讲解使游客体验优秀的辽宁文化。
(四)开发“红色+”融合产品体系推动“红色+”融合旅游产品体系更新升级,发展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和业态,通过“红色+”融合游专线的发展,打造富有辽宁特色的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东北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前往辽宁,提升新时代“六地”的传播力影响力,助推辽宁新时代“六地”定位目标逐步实现。——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辽宁红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研究”。(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生奇志 赵宇晴)
主编:朱大权【未经作者授权,转载与搬运文图需注明出处】
生奇志 教授资料
生奇志,女,1968年12月3日生于沈阳,致公党党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系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播学和媒介管理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通讯及结题评审专家。2013-2014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卓越人才互换计划,在辽宁日报要闻部挂职一年,2018-2019在辽宁卫视新闻中心挂职一年。
教育经历:1987年-1991年由辽宁省实验中学保送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4年-200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1年-2003年,沈阳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2003年-2018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2019年至今,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系教授。
在《编辑之友》、《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版)及(社科版)》、《高科技与产业化》、《科技管理研究》、《辽宁教育研究》、《记者摇篮》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为企事业单位开设的培训课程包括融媒体新闻传播趋势、网络舆情的演变与应对、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受到普遍欢迎。
近几年出版专著《基于动态拓扑的信息管理模式研究》、《面向网络舆情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党报的传播力创新策略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三部;出版教材《品牌学》、《媒介管理学》、《品牌策划管理》、《创意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四部。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一项,题目为“网络意见共同体:形成、演变与规制(17JHQ007)”;国家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一项,题目为“多媒体条件下党报的传播力创新策略研究”(14BXW002);教育部人人社科规划基金一项,题目为“面向网络舆情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11YJC810015);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三项,题目分别为“辽宁媒体格局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L13AXW001)、“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L10AZZ001)、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大众传媒与辽宁形象塑造研究”(L08AXW001);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两项,题目分别为“辽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承担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2项,辽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1项,东北大学统战课题3项。撰写的提案《沈阳市动漫产业发展策略探析》获得“沈阳市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所提建议优秀奖”。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东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设计》、《新闻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主讲本科生课程《媒介管理学》获得2017年东北大学精品骨干课。指导的本科生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1项,获得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2项。
曾获全国党刊论文一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年会论文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沈阳市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致公党沈阳市优秀党员、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指导教师、东北大学挑战杯竞赛校内先进指导教师、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先进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