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TikTok被“封杀”,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的社交平台小红书,瞬间成为下载榜首。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数字禁令”下的愤怒与反叛,还是两国民间情谊的“网络重启”?一场看似简单的用户转移,背后却暗藏着深刻的政治博弈与文化碰撞。美国网民的“避难潮”早已超出了应用下载的范畴,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社交平台的崛起,而是中美科技战争中的另一场“民间战斗”。



近段时间,随着美国政府对TikTok的压力不断升级,不少美国用户选择了“逃离”平台,纷纷涌向小红书。这个原本以“生活分享”和“商品推荐”起家的中国社交平台,迅速成为美国下载量最高的应用之一。这场数字“移民潮”如同一场没有预警的暴风雨,席卷了两国的社交媒体版图。美国用户在平台上的突然涌现,给小红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同时也让这款中国社交软件成为了中美民间互动的新“窗口”。

“TikTok难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反叛情绪,迅速适应并融入小红书。他们上传宠物照、分享日常琐事、交换育儿心得,甚至在平台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标签。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凯蒂·劳森直言:“政府告诉我们不能再用TikTok,那我们就直接去用另一个中国应用程序。”这一声明背后,不仅仅是对“数字审查”的直接回应,更是一种民间对抗、文化认同的体现。

小红书的社交氛围为这些美国用户提供了一个没有政治束缚的交流空间。他们在这里讨论的内容远离了原本在TikTok上的娱乐化和快速消费,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房价、食品价格、医疗保险等。两国网友在这个平台上迅速建立了跨国关系,从文化到生活方式,无所不谈,仿佛一切障碍都不复存在。而这些无国界的对话与互动,正是小红书吸引美国用户的核心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快速扩张的背后,却有着中美两国在数字领域竞争的巨大隐忧。尽管小红书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美国网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交平台将永远获得这样的青睐。美国政府对TikTok的审查,以及其背后代表的“数字主权”问题,早已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TikTok被封禁的阴霾,随时可能扩展到小红书身上。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对立,早已不再局限于一款社交应用的兴衰,它是两国科技霸权与文化软实力争夺的延续。

对于美国用户而言,迁徙到小红书并非出于单纯的喜爱或文化认同,更多的是一种迫于形势的选择。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到内容,美国的数字治理已经呈现出全面的审查态势。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逃向一个“新天地”,即使这个“新天地”是一个被视为“敌对国度”的中国平台,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这种无奈的选择,凸显了数字领域的政治化趋势,显示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刻矛盾。

而对中国来说,这种用户流入不仅仅是平台在全球化扩展中的一项成功,它更是对美国审查制度的某种反击。小红书的崛起,无疑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封锁,给中美之间的数字竞争带来了新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更是文化交流与价值碰撞的战场。美国用户的涌入,是否能促进两国之间的民间理解与合作,抑或加剧两国之间在数字领域的敌对情绪,仍然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



然而,无论如何,这一现象反映了全球数字科技格局的巨大变化。当中美两国的数字空间相互交织、民间交流不断增多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世界是否会出现更加分裂的数字版图?每一款社交应用的崛起、每一条数据流的传递,都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交平台,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产品,它是文化、政治、经济博弈的聚集点,是国家间权力竞争的一个缩影。

随着小红书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中美两国的数字战场将愈加复杂。美国“TikTok难民”的涌入,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种表面的和谐,但它所反映出的两国间在数字领域的摩擦与冲突,才是这场民间交流最深刻的现实背景。无论是平台的扩张,还是用户的流动,最终都将指向更大的问题,中美两国在数字治理、文化认同、全球霸权上的深刻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