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新闻哥
这里是代班的富贵。
吃药的事情,这几天终于有实践反馈了。
最近,在上海两会上,政协委员郑民华等20位委员,共同摆出了一个问题:药价便宜利国利民减轻了大家的负担,但解决了一类问题,又有新问题,有的药品效果差点意思。
质量不稳定啊。
郑民华本职是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实打实见过的问题就很多。
抗生素导致的过敏增多了。
降压药吃下去,或者手术用药注射下去,血压就是不降。
泻药吃下去,就是不泻。
麻醉药打下去,病人就是不睡。
慢性病或者肿瘤病的药,让人担忧。
不说其他的,麻醉药不麻人,作为刚出过车祸的人,富贵我也算体验了一把关二爷的痛。
前几天,我骑电驴被蹭撞到电线杆,需要做缝合手术,注射完麻醉药,医生下针的瞬间,我差点嗷地惊坐起来。
可理性告诉我,千万不能动,又补了一些麻醉药,手术才能做完。
刚下床就被告知隔几天再到拆线,虽然花的是医疗美容的费用,但是没用可吸收的缝合线。
嗨,活生生针扎皮肉的痛都经受过了,拆线不算啥。
不过扎针提神醒脑的效果绝佳,咱不能怪紫薇格格哭天喊地。
我自己的遭遇当然是个例,毕竟这彪悍的体格已经在直播中被大家羡慕过了,麻药必须加量。
但委员发现的问题总不能是空穴来风。
这几天刷到一个帖子,医学专业的同学,爆料都挺生疼啊。
注射器使用过程中,突然就这么断了。
患者看医护的眼神都怪怪的。
不过,好在断的是注射器内部,没有伤到人。
有的医护给人体检抽血时,导血的那一头直接断开,差点被戳手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抽血管的两头,不是扎你就是扎我。
还有手术手套,用力能扯坏,这得用了多大的力气?
还是说这手套只降本没增效?
以前看新闻,富贵知道做完手术,手术钳、纱布啥的,容易落在患者身体里。
好在通过手术能取出来。
可要是器具断在了静脉中不被发现……老天奶,让我原地升天吧。
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
就让吱哇乱叫的疼,溢出屏幕,有请断在牙冠里的钻头登场。
你听说过牙齿根管治疗吗?
我做过。
补牙之前先杀死牙齿下的神经,注射麻药,再用钻头轻拢慢捻抹复挑,钻了又钻。
但凡看过牙医后,我就有了后遗症。
电钻蜂鸣声响,人就石化了。
这时如果有人告诉我麻药效果可能不尽人意,让我忍着点……
陆上刘翔,水中潘展乐,谁也别想追上我。
多少英雄汉,他怕疼。
网上有个热梗,你在职场上捅过什么篓子?
医护人员从来无法参与这个自嘲梗。
毕竟事关人命。
可很多篓子不是自己的责任,该找谁说理去?
不是医护技术不行,是有些东西的生产技术差点意思。
采购一稀松,咱就多吃药,还不一定有用,还挨疼。
医疗费用价格虚高,不行。
可为了低价影响质量,也不大让人放心的样子。
最近也看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深度报道,关于进口药的,其中一位妈妈把医生开的仿制药留在家里以备给成年人用,再去药店或者托关系找见效更快的药。
(图via三联生活周刊)
先前生存艰难的高端私立医院,终于找到了生存空间。
虽然药贵,但有的选。
不过,想要获得原研药,还需要支付额外成本。
比如只能住院才能用到某些药,搁那住一天,千八百没了。
(图via三联生活周刊)
所以,上海两会上的委员们敏锐又细心,建议出台措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从医院药房 (在有库存的情况下)或者正规的零售药店获取原研药, 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原研还是仿制,进口或者国产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经验,所有药必须进医保,不进不行,只是报销比例不同。
有的选很重要。
挺好的。
毕竟优秀产品的诞生,都是动态修正的过程,有问题,做优化,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只有进行时,少有完成时。
新闻来源
《郑民华委员:可对进口药、国产药给予不同医保报销比例》东方网
《民革上海市委建言强化集采药品安全保障机制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