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海南是中国第二大宝岛,是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旖旎的海底世界及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无不散发着热带海岛独特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来,海南省陵水县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增强海南文化软实力,更好凝聚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奋进力量等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做法和有效措施,做出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陵水实践”。
第一,从全国看非遗保护发展的主要难点与突破方法
1. 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权利主体难以确定问题:许多非遗项目属于群体共有,难以明确具体的权利主体,这与知识产权法要求的权利主体特定化相冲突。 独创性与时效性问题:非遗的价值随时间增长,而知识产权保护通常有期限限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技艺的商业化开发问题: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非遗原真性的保护,导致不当利用或篡改。
2.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逐渐年迈,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导致传承链断裂。从事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士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专业的保护力量更加匮乏。
3.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保护工作缺乏制度保障、标准和目标管理,资金和人员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相对于庞大的保护需求来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法律条款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某些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
4.社会认知度不高——
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不够深刻,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较为普遍。
5.文化生态环境变化——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改变了非遗原有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其自然演变过程。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使得一些依赖特定社会背景或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难以维持。
具体地讲,还有这些实际问题——
1.商业化倾向: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非遗资源,甚至出现了破坏性开发的情况,损害了非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遗产整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非遗项目的相关实物、文献等资料已经遗失或损坏,增加了整理和研究的难度。
3.学术研究不足:针对非遗的系统性、深入性的学术研究还不够充分,理论支撑较为薄弱。
4.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趋势加强,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本土非遗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全球化市场规则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遗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难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
5.不当恢复和创新:存在伪民俗现象,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或申请非遗名录,强行恢复已消失的文化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只有形式上的相似,缺乏内在的传统精神。存在过度创新,在“创新”名义下的改动可能违背了非遗的本质特征,降低了其文化价值。
这些问题表明非遗保护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突破方法和策略是—
1.增强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培养公众的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
2.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立法进程,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非遗得到有效法律保护。
3.支持传承人群体—— 尊重并支持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升传承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4.生产性保护——在保持非遗项目真实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传承与发展。
5. 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让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如文坡村的侗锦织造技艺保护案例。
6.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探索适合本地的非遗保护路径。
7.数字化记录与传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数据库,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承提供资料支持;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非遗知识,扩大影响力。
8.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非遗保护事业中。
虽然非遗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可以有效地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下10个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1.秦淮灯会(江苏南京)——
背景: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持续50多天,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会”。
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南京市和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秦淮灯会的保护与传承,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参与:灯会不仅是官方组织的活动,更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盛事。家庭、朋友和邻居们一起制作灯笼,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文化和旅游结合:通过将灯会与旅游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江西景德镇)——
背景:景德镇以其悠久的手工制瓷历史闻名于世,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展示和传承这一技艺的重要场所。
保护措施:
恢复传统工艺:古窑景区恢复了传统的制瓷作坊和红店,并复建复烧瓷窑,重现了古代制瓷工艺的全貌。
集群式传承模式:聚集了2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确保技艺代代相传。
文旅融合:通过开发陶瓷文化体验游、研学旅行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使古窑成为景德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 永定土楼(福建龙岩)——
背景:永定土楼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特有的建筑形式,集居住、防御、祭祀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文化。
保护措施:
整体保护:当地政府对土楼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确保其结构安全和外观完整。
活态传承:鼓励当地居民继续居住在土楼内,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土楼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
文化旅游结合:通过开发土楼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推广客家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4.北川羌绣(四川北川)——
背景: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绣是羌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刺绣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企业化运营:伊珎羌绣有限公司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将羌绣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技能培训:公司定期举办羌绣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解决了后继无人的问题。
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羌绣”品牌,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了羌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闵行区莘庄镇钩针编织技艺(上海)——
背景:钩针编织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曾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广泛流传,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项技艺逐渐被遗忘。
保护措施:
社区参与:莘庄镇通过“非遗在社区”项目,组织居民学习钩针编织技艺,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传习所建设:建立了多个非遗学堂和传习所,为居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确保技艺得以传承。
创新与发展:将传统钩针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产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6.浙江桐乡姑嫂饼制作(浙江桐乡)——
背景:姑嫂饼是浙江省桐乡市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甜,深受当地人喜爱。
保护措施:
研学旅游结合:桐乡推出了多个研学旅游点,吸引中小学生和游客前来体验姑嫂饼的制作过程,增加了项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传承人培养: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人培训计划,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手艺人,确保技艺的传承。
品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姑嫂饼品牌,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韩国泡菜文化(韩国)——
背景:泡菜是韩国的传统发酵食品,不仅是韩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韩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保护措施:
社区活动:每年冬季,韩国家庭都会集体制作泡菜,这一过程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文化传承:泡菜制作方法由母亲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确保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延续。
国际认可:2013年,韩国泡菜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全球影响力。
8.敦煌虚拟现实博物馆(甘肃敦煌)——
背景: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洞窟面临损坏的风险。
保护措施:
数字化保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敦煌博物馆创建了虚拟漫游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近距离观赏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减少了对实体文物的损害。
文化传播:利用数字化手段,敦煌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文化遗产。
9. 彝族刺绣、傣族慢轮制陶、丽江东巴造纸(云南)——
背景:这些传统技艺分别属于彝族、傣族和纳西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旅游体验项目:开发了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如彝族刺绣、傣族慢轮制陶、丽江东巴造纸等,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传习要求:通过传习体验,不仅让游客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促进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0.山西平遥推光漆器——
背景:平遥推光漆器是山西省平遥县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平遥县政府高度重视推光漆器的保护与传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传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多个传习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确保技艺得以延续。
品牌推广: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和文化节,平遥推光漆器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
总之,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简单地保存和记录,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使其“活”起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无论是通过政府的支持、社区的参与、企业的创新,还是通过旅游、教育、科技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陵水实践”
陵水县是一个小聚居、大杂居的少数民族县份,是被称为“东方维京人”和海上“ 吉卜赛 ”人的疍家人的重要聚集区,民族构成有黎族、汉族、苗族、回族等22个,主要为黎族与汉族。截至2023年末,陵水县常住人口38.20万人,黎族18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6%。汉族16.79万人,占44.7%。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陵水黎、汉、苗等各族人民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黎族的纺织工艺、装饰工艺、工艺美术、医学医术及苗族的染绣工艺等。陵水县为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探索,形成了“陵水实践”,核心是“五个确保”:
(一)以制度为基础,确保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陵水黎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5年4月10日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陵水正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该条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2024年4月印发了《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 以展馆为载体,确保保护工作有依托
县政府投资建设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集保护传承、宣传展示、理论研究、收藏保管等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目前,全县已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或综合展示场馆2个、建立了各类传习所11个、综合性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66个。
(三)以传承为核心,确保保护工作可延续
黎族非遗资源较多,主要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五大门类。2008年陵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县共有27个项目公布为省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有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赛方言长调、疍歌、陵水酸粉烹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钱铃双刀舞、跳娘舞8个项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黎族织锦、黎族草药、黎族罗呢调、黎族制陶技艺、五风舞、求海舞、印染缝纫、竹筒饭黎族短调等19个项目。呈现出广泛性、品牌化和社会性的特点。截至2024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84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县级79人,黎族非遗项目传承人约占77%。
- 以宣传为要点,确保保护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
陵水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留住“乡愁”。
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纺织工艺品,弘扬民族特色饮食品的制作技艺,推广黎族、苗族特色疗法,录制、编写、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书、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三月三黎苗传统节日、民俗节日及相关的博览会、展销会等,为黎族文化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提供展览、展演、展销等机会,扩大黎族文化的社会影响。
(五)以培训为途径,确保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开展黎锦技艺培训及实践课活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实践课进校园”活动于2013年秋季起正式启动。组织举办黎锦技艺培训、黎族赛方言长调培训、黎族藤编技艺培训等活动。陵水正立足于本土文化品牌的创建,积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陵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陵水实践”最大特点是“活化利用”。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促进黎族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相关非遗教学活动;鼓励开展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展演、文艺创作等;鼓励与科技融合,强化数字化保护利用;鼓励非遗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资、捐赠、提供场所和服务、技术支持等各种方式参与黎族非遗保护利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有关专家学者进行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发掘和阐释等。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陵水黎族藤编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
陵水酸粉制作技艺
巩固提升“陵水实践”,一是继续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黎族文化遗产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以及传承与传播等相关工作,重点加大对珍稀濒危项目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开展新一轮的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二是继续加强传承人培养。鼓励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和知识传授给身边人或下一代,做好非遗传承人补助发放工作,给予传统匠人物质和精神鼓励。三是继续鼓励继承和创新。积极引导非遗产品转化为非遗商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小而精的黎族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是继续创新宣传方式。尝试利用AI技术复原已消失或者保存不完整的黎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场景融汇到游戏场景或影视场景中,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陵水黎族文化,只有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才能提升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第四,破解“遗产悖论”谱写非遗保护陵水新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精湛的传统技艺、深厚的民族思维、独特的文化基因正是当代全球化同质化时期所缺少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似乎与现代经济社会格格不入,其发展和传承遇到了诸多困难。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以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如何共鸣、共融、共进,市场是导向,再创意和再创造是路径。非遗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石和载体,是沉淀着独特底蕴的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创意产业的动力源泉,提高竞争力。要大力实施“非遗+文创” 工程,促进“文创兴镇”,建设“非遗小镇”。我国台湾地区曾开展过“社区营造”,日本也有过“文创造镇”的发展经验,我们应该在合理借鉴前两者基础上以“文创兴镇”的新方式对非遗型乡镇进行整体改造,探索非遗小镇创新发展的路径。以“文创兴镇”推动非遗小镇发展,需要突破“遗产悖论”。
人们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遗产越多发展越慢,历史越悠久经济越落后”。这就是“遗产悖论”现象。决不要落入“遗产悖论”和文化陷阱,决不能出现文化遗产成为阻碍发展的问题,决不能出现文化盛名徒有虚名的问题。
“遗产悖论”产生的原因很简单,遗产是前人留下的财产,是历史留下的精神或者物质财富,不能破坏只能保护,容易让后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严重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躺在前人的温床上酣睡。这是世界遗产带来的次生灾害和巨大隐患。过去辉煌的古城、工程,只能瞻仰、凭吊、纪念和朝拜,除了维护坚守,几乎只有参观价值,文化和学术价值也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领导叫好没票房,专家点赞没市场。 应该大力实施相应的“转化工程”,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别是经济优势。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要辩证分析和科学开发,避其劣势、扬其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遗产”变为“新产”,把遗物变活物,把静态变动态,把存量变增量,把大道变人道,把盛誉变动力,把烂牌变好牌。遗产是资产,是物质与精神财富,必须推陈出新带来实际效益,实现“流量、热量、质量、动量、增量、容量、音量”的提升。推进“遗产变五产”:
一是遗产变矿产。深挖历史、学术、展示、存史、教育、知行价值,提炼学理成分,建立“陵水学”,谱写非遗保护陵水新篇章。
二是遗产变动产。赋予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把遗产转变为资本,进行流动、转换、增值,形成“陵水道”。三是遗产变特产。让遗产成为思想源泉、地理商标、有根产业、独有商品、地方IP,鼓励“陵水造”。
四是遗产变名产。让遗产成为品牌,提升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唱好“陵水经”。
五是遗产变高产。让遗产带来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的高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投入产出比值,掀起“陵水热”。
我们认为,要尽快建立“陵水学”,这就是研究陵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的学问,重点研究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经老化,有的已经衰退,必须跟上时代创新。推动非遗发展,有市场与政府两种力量。市场推动是长效的、持续的,见效慢;政府推动是短期的、波浪的,见效快。市场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好引导、规划。要把市场和政府两手结合,解决规划、项目和资金问题。好的项目可以带来好企业、好资金。国有平台公司要有所作为,鼓励国有制与私有制合作,发挥股份制的独特优势。让陵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五种效应”——
一是凸显灯塔效应。树立“目标物”,建设高光地,使其成为追随对象,类似于当年“延安的灯塔”,要研究陵水非遗什么是最亮的,如何吸引年轻人。
二是凸显磁场效应。让非遗成为磁场产生强大吸引力,集聚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喊响陵水是“最好赚钱、最好花钱”“最好养生、最好创业” 的地方。
三是凸显聚变效应。建设各种平台、舞台、园区,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各种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落户陵水,让资源发生“热核聚变”(氢弹原理)反应,释放巨大能量,推动陵水发展。
四是凸显牵引效应。让遗产转化成为陵水的“芯片”和动力,带动各行各业协同发展。核心是利益,要研究关联途径、方式、机制是什么。
五是凸显外溢效应。陵水是黎族文化之乡,让遗产跨出欣赏瞻仰疆界,成为血液流遍全域,成为基因遗传后代,成为品牌唱响全球!
(李后强2025年1月17日在海南省“牢记嘱托,传承发展”陵水县非遗传承人茶话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