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8日讯近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通报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比赛结果,山东省获综合比武团体第1名,12名参赛队员11名获奖,3人获分项竞赛第一名,获奖人数、分项竞赛冠军人数均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山东主动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大局中“走在前,挑大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支撑好、服务好、保障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山东实践。
(全国大比武现场)
深化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重塑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山东统筹省驻市监测中心与驻地政府、属地生态环境局、其他部门监测机构、科研院所、社会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区域技术、质控、数据分析、科学研究、应急保障等能力。联合财政部门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厘清省市县三级监测事权和经费保障责任。垂改以来,省级共投入6.7亿元加强省驻市监测中心能力建设,济南、青岛、东营、枣庄等市打通市级财政渠道,每年保障支持省驻市监测中心能力建设。
省及以下环境监测垂改后,山东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重塑。2024年,省委、省政府设立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及7个沿海市分中心,推动全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至此,全省“1+1+1+16+N”监测体系和“1+7”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监控机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整体效能,构筑起全省监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发挥生态环境监测“顶梁柱”的基础作用
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PM2.5浓度、优良天数、优良水体等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山东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山东省初步建成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布设1.9万个监测点位,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自然生态、温室气体等各要素和重点排污单位,实时连续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7783家重点排污单位13920个点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监控数量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水、气重点行业及主要污染物指标全覆盖。
目前,山东省实现空气质量短临精细预报、15天精细化预报、中长期趋势预报,可提前7—10天预测重污染过程,山东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级别准确率已超85%,AQI预报准确率全国领先。
新兴领域监测先行先试。山东省在巩固提升传统监测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加快碳排放、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新兴领域的监测能力建设。
一是碳监测试点服务“双碳”战略,建立全国点位最多的城市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启动胶州湾洋河口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城市海洋碳汇监测试点。二是建立黄河流域生物信息数据库,建成“智慧黄河生态平台”,监测显示,中华花鳅、中华鳑鲏等本土鱼类种群大量涌现,消失近30年的黄河刀鲚被重新发现。三是新污染物监测争创“山东模式”。作为首批新污染物监测试点省份,制定国内首个环境水体中抗生素监测标准,纳入国家新污染物试点监测推荐方法,为全国新污染物监测试点提供了方法依据。
坚持党建引领 锻炼过硬铁军
近年来,山东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按照“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标定位,在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监测文化建设凝聚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奋进力量,以“细、实、严、勤、精”作风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支撑保障作用,努力实现高质量监测数据、高效能监测管理和高水平监测支撑。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持续推动作风改进,切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以训促学、以练促干。近年来,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大练兵”等活动,有效带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提升,全省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人次和持证项次分别提升39%和60%。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科研探索,科技成果丰硕,承担国家标准28项,地方标准7项,课题84个,获得科技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6项。
在未来,山东省将继续以创新开辟新天地,用智慧开启新篇章,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担当,为美丽山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闪电新闻记者 耿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