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14日,《法治日报》记者(右)跟随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检查一列即将出境的中欧班列车体。 本报通讯员 吴晨龙 摄

寒冷冬夜,位于中哈边境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市,气温已降至零下15摄氏度。

霍尔果斯市西南方向12公里,一列列“钢铁驼队”满载货物蓄势待发,每天有50余列次中欧(中亚)班列从这里出入境。

“每天零时都标志着全新一天的开始,请大家务必细心地将验讫章更新至对应的新日期,以确保工作准确无误。”1月14日23时45分,《法治日报》记者来到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入境检查执勤室,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三队副队长吴浩和执勤民警一起,正在调校验讫章。

吴浩告诉记者,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是中欧(中亚)班列和能源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全年24小时通关。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必须保证全时在岗在位,全力以赴保障中欧(中亚)班列顺畅出入境。

时间来到1月15日0时03分,随着远处传来的一声汽笛长鸣,当天第一列即将出境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查验区域。吴浩和同事紧盯屏幕,眼神专注而坚定,他迅速拿起对讲机,沉稳地发出指令:“中方出境列车进入限定区域,各岗位注意安全,做好检查。”随后,他一把抓起大衣,大步迈向室外。

记者跟随吴浩的脚步走近铁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与柴油混合的味道。橙黄色的灯影下,火车的轰鸣和移民管理警察忙碌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独特的边境画卷。在这条1050米的监护通道上,吴浩已来回穿梭了15个年头。

当吴浩赶到执勤点时,当班执勤的检查员民警王帅和王永发已身着轻便的执勤服、携带执勤装备,整齐地站在中欧班列一侧,准备执行检查任务。

吴浩见状,眼中满是关切,叮嘱道:“夜间天冷,要穿厚一点。”

王帅笑着回应:“没事,副队长,车头热着呢,缝隙狭小,穿厚了不方便检查。”

说罢,他紧了紧身上的装备带,与王永发一道,手持专业勤务装备,朝着列车大步走去。

吴浩紧跟其后,他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环境,嘴里不时提醒着:“天冷路滑,注意轨道旁的碎石,保持好与列车的间距,安全第一。”

吴浩感慨地对记者说:“随着中欧(中亚)班列的增多,对查验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最初,我们要一节一节爬进车厢、检查车底,查验一趟班列需要近1个小时。现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并加大科技手段运用,查验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实现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说话间,王帅、王永发已完成列车外侧的检查,脸颊被寒夜的冷风吹得通红,双手也被冻得有些麻木,但动作依旧敏捷而准确。

王帅和王永发来到列车车头前,礼貌地朝着司机喊道:“师傅,麻烦您开一下车门。”

列车司机许奕从车窗探出脑袋,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热情回应:“王警官,又见面啦,看到你们,安全感满满,我这心里踏实得很。”

车门打开后,二人熟练地攀爬进列车驾驶室,检查司机证件和驾驶室后,又开始检查列车内部。

列车内部空间狭窄,他们不得不侧身挪动,王帅用手电筒照亮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匿违禁物品的地方。王永发则在一旁配合,用执法记录仪拍摄整个查验过程。

列车内的高温与车外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不一会儿,王帅和王永发已是满头大汗,执勤服也在检查过程中湿了干、干了又湿。

检查完毕,确认一切正常后,王帅带着许奕前往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室办理出境手续。

吴浩告诉记者:“虽然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但列车夹层和车头这些关键部位结构复杂,还需要人工细致查验。尤其在夜间,列车通行数量相对白天更多,视线又受到很大限制,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时针悄然指向0时25分,对讲机里传来清晰而果断的指令:“中方出境列车手续办理完毕,可以放行!”

许奕与执勤民警挥手告别,特意多拉了几声汽笛,悠长而响亮的鸣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是对移民管理警察致以诚挚感谢和祝福。

寒夜中,王帅、王永发依旧穿梭于这些庞然大物之间,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拉长,如同一幅坚毅的剪影,守护着中欧(中亚)班列安全出境。(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戴娅楠)

记者手记

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担负着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执法执勤任务。2024年,该站查验中欧(中亚)班列7600余列次,连续3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新疆5742公里边境线、16个国门口岸,移民管理警察如同一座座移动的界碑,以非凡的勇气与坚韧,日夜坚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边境安全屏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