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途中发生了一件事关党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但如此重要的会议,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未留下相关记录,会议细节也不得而知。

但到了1956年,杨尚昆同志从苏联带回来了一份珍贵的手稿,透露了许多关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内容,也向大众开了会议的许多未解之谜。



那这份手稿究竟是谁写的?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

遵义会议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博古错误的军事指挥,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对阵国民党军队,让红军蒙受大量的损失,不得不放弃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

1934年,红军经过血战突破了敌人的湘江防线,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蒋介石“毕其功于一役”的计划彻底失败,但红军也因此遭到了巨大损失,人数直接锐减到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湘江一战后,战士们的士气极其低落,基层指挥员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对于这种惨痛的教训,不少领导层的同志也开始反思,这样如何打胜仗?

红军渡过乌江之后进入遵义地区,按照黎平会议达成的共识,准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但毛主席觉得处于一线的军委的负责同志和各军团主要领导人也应该参加,听一听他们的看法。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其他同志的支持,博古听说之后也没有异议,就这样会议变成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而新参会的大部分同志赞同的是毛主席的主张。

在张闻天和王家祥等人的帮助下,会议肯定了毛主席之前反“围剿”战役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原则,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开始焕然一新。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党和红军在危急时刻转危为安,最终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成功抵达陕北,而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及其所作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找到档案中遵义会议的相关记录,这就留下了很多的谜团,像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结束的,参会的人员到底有谁等等。



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众人,直到一份来自苏联的手稿的出现解开了大家的困惑,这也是目前为止记录关于遵义会议情况的唯一一份珍贵文献。

未署名的手稿

1956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在中共“八大”之后,前往莫斯科,运回一批关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文件,其中有一份用蓝墨水书写的手稿,其标题竟然是《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

全篇一共8页,4千多,透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像文中提到会议召开了三天,这也让历史文学家推算出遵义会议的结束时间在1月17日。



除此之外,手稿还提到了:参加这个会议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补委员外,一、三军团的军团长与政治委员林、聂、彭、杨及五军团的政治委员李卓然、李总政主任及刘参谋长都参加了。

根据这段文字再结合当时的情况,很容易推断出,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为20人,可以说,这份文稿的出现弥补了遵义会议细节方面的不足,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但很可惜的是,这份文稿上面还标明了“乙”字,按理来说,还有一份“甲”,但“甲”上写的什么,没有人知道,更关键是,这份手稿上面并没有署名,也没有成文时间。

不知道谁写的,就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但毕竟是从苏联运回的档案中的一份,要说其伪造也不现实,无奈之下,只能将其放到档案室里保存起来。



时间一晃来到1985年,正值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央档案馆为了弄清未署名手稿之谜决定让当年参会的人员一一辨认,希望找到作者。

但在北京的邓公,聂荣臻、杨尚昆看到之后表示不是自己写的,他们也认不出是谁的字迹,之后,这份文稿被送到了陈云的手上,他当时是政治局委员。



没想到,陈云接过手稿之后大喜过望,他一口咬定:这是我写的,而且陈云同志的夫人看到之后,也认为是陈云的字迹,这样一来,算是查清了文稿的作者。

陈云记得,遵义会议召开后,他作为政治局常委到各军团闯传达会议精神,所以在行军的途中写下了这一份提纲,但由于年代久远,他不记得具体写的时间了。



原来当初红军渡过泸定桥之后,陈云就离开了红军,没有参加之后的长征,他按照组织的指示到上海恢复白区组织,后来又去了苏联,汇报遵义会议以及红军的情况。

对于手稿的成文时期,胡乔木经过考证之后认为手稿写于1935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陈云听到之后也没有提出异议,对胡乔木考证的时间表示赞同。



如此一来,这份“未署名的手稿”真相大白,署名是陈云,等一切查清之后,《人民日报》将此文公开发表,向大众透露了很多有关遵义会议历史细节,这份手稿也成为了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红色文化网,2016-09-07,陈云未署名手稿解开遵义会议之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