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沙沙 苑基荣 马 彤
编者的话:
第十批集采过后,关于“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讨论持续引发关注。在国内药物供应市场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如何照顾到患者对于原研药的需求成为医药界关心的话题。对此电商平台和民营医院等都在寻找新的机遇。
民营医院寻找更多渠道
近日,在河北工作的王先生带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孩子前往当地综合医院就诊时发现,医院曾经使用的进口的“希舒美”阿奇霉素注射液药剂如今已无法开出。在辗转多地后,王先生的孩子在临近城市的一家医院用上进口的阿奇霉素注射液药剂,期间他了解到,部分民营医院和零售药店相关药品依旧有售。王先生坦言,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孩子使用过国产阿奇霉素,也有明显治疗效果。但“希舒美”头顶进口药、原研药的“光环”,自己下意识还是会优先选择价格更贵的产品。
随着多批集采后原研药在国内公立医院的开药单中的“曝光率”下降,一些对于药物有需求的患者转向民营医院寻求原研药供应。比起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优势在于限制较少,部分原研药还可以走医保报销。
北京铭研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何小炳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民营医院对于哪些药品进医院,大多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个市场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医护人员,一方面是患者本身。医护人员寻求治疗效果好、风险低的药品用于患者,一来是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二来是可以降低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何小炳看来,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使用方应该有途径和渠道选择符合自身服用习惯或者是值得信赖的产品。
在何小炳看来,如果在民营医院的原研药供应问题上处理得好的话,会产生一个双赢的局面。既可以实现国家对于药物生产和价格的调控,又能照顾到民营医院和特殊患者对于药物的独特需求。
位于海南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形成“公立+民营+国际”医院的机构布局。在这里,原研药的落地使用或许可提供一些参考。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基于国务院2013年批复同意的“国九条”政策,博鳌乐城可引进国际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截至目前,乐城先行区已引进特许药械452款。乐城特许药械的引入会根据患者的临床急需,由医疗机构提出申请或企业自发推荐,并依流程申请落地乐城先行区使用。
“有些患者换药,差一个字都不行”
《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进口的阿奇霉素如今虽然在很多医院难以买到,但除了注射剂外,其它剂型可在线下零售药店和电商平台购买,包括受到关注的用于止咳的“复方福尔可定”、化痰药“沐舒坦”等常见进口药物,均可购买到。
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采销总监李艳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名患者在京东平台买原研药,通常要经过如下流程:咨询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医生根据患者过往病例问诊患者,确保用药安全后再开具处方。患者可以在前台结算,京东物流可以当日达或次日达。
李艳萍告诉记者,从2019年12月,全国开始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开始,线上平台的原研药销量就持续增长。每年集采之后,一些没有中标的原研药产品在平台上的搜索量增速都在100%以上。李艳萍称,常规来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原研药的需求量一直比较大,最近流感流行,比如玛巴洛沙韦、奥司他韦等原研药的需求增长比较明显,销量也比较大。
李艳萍表示,目前互联网平台的原研药都是自费,与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同,互联网平台上集采药和非集采药不必达到1:1的比例,因此原研药供应目前不受限。李艳萍也表示,平台连接的是供求两端,任何一端发生了问题平台都没办法干预,既没办法左右用户需求,也不能保证药品在中国市场供应能力,“但目前只要原研药在中国还有供应,我们基本上能保证患者能够买到。”
六年十批集采过后,李艳萍发现,原研药在线上销售的比重在增大,有些原研药在中国市场几十年,沉淀了一批慢性病患者,“有一些患者出于用药习惯和安全性考虑,不愿意换药,我看见过一些患者拿着药盒去找药,差一个字都不行,这些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更愿意用原来的药。”
除了公立医院外,目前原研药市场供给渠道还包括民营医院、线下药房以及电商平台,线下药房占大头。但李艳萍认为,线上平台原研药的销售份额会越来越高,“一些原研药利润比较薄,店面租金、人员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线下药房利润增长越来越难,而电商平台没有店铺等支出,有成本优势,整体对利润的要求没那么高”。此外,李艳萍还提到,平台积累一定用户数量后,有实力的药企品牌也会更看重电商渠道,愿意倾斜资源,平台会为患者争取到更优的价格,这也是线下药店不具备的。
何小炳表示,药品是特殊商品。由于中国对互联网药品经营的准入设置有非常严格的门槛和监管制度。患者以正规途径在网上采购,产品的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如何看待外国药企角色
在市场上,仿制药的价格通常远远低于原研药,这是因为仿制药申请者无需重复原研药开发中耗资巨大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全球市场上,原研药的“开路之举”往往离不开跨国制药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全球研发网络协作。很多欧美医药巨头非常重视在其他国家布局研发中心,加速新药和仿制药的开发与上市,其中中国正在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声音质疑部分海外制药巨头在利用中国原研药研发能力进行“成果买卖”。对此,何小炳表示,医药产业上下游延伸非常广,产业链覆盖世界各地。每个新药的诞生都是国际通力协作的成果。通常来讲,日本企业擅长基础研究,美国企业擅长做药物设计,相应的工程硬件在欧洲完成,体外和体内的试验通常会在亚洲,最后由产业链通畅的厂家进行生产销售。缺少任何一环,新药就无法面世。中国药企想要突破,就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基础研究,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撑研发,而这尚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