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近年来,全国各地青少年通过各种形式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河北省,邢台学院的学生设计了绘本《小明的遵义之旅》,通过趣味问答、知识竞赛、感悟分享等环节,让小学的孩子们对革命历史有了初步认知;在江苏省,江苏理工学院红色育英宣讲团除了讲解遵义会议的形成过程、历史条件,以及遵义会议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等,还开展了制作小小红军帽、行军挎包等手工活动……
重现:仿佛成为当年的一员
穆向东是遵义一家传媒公司的总经理,他对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收集了不少书籍,遵义的几处战斗遗址也去过多次。
每次去参观红军的战斗遗址之前,穆向东习惯先花些时间翻翻书,了解当年的故事。但他觉得:“以前来到战斗遗址、听历史故事,其实很难想象出当年的场景。”
2024年1月15日,《伟大转折》剧目在贵州省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首次试演,它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战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以一名普通红军军医的战斗、生活、情感为辅线,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环绕音效等技术,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9400平方米的舞台上,800吨水还原出血色湘江;26米落差的大瀑布,仿佛金沙江水扑面而来。
这场实景化演出用现代舞台技术和上百名演员还原了这段历史,将人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红军经历了湘江血战,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无数士兵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一场场败仗让红军士气低落。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此之前,第五次“围剿”开始后,德国顾问李德盲目搬用正规阵地战经验,令红军遭遇一次次惨败。再加上敌方各路军队加紧进攻中央苏区,红军已经无法在原地扭转局势,被迫转移。
毛泽东说服大家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转移。遵义会议之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红军开始采用灵活机动的打法,终于化被动为主动,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为了让观众沉浸地感受到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伟大转折》的演出区域还延伸到观众席。
穆向东觉得:“看过《伟大转折》这个剧后,一走到剧中出现的地点,就会想到剧场中的场景、台词,感觉自己好像在现场一样。”
重走:90年后的长征路
真正的理解来自切实的感同身受。
今年1月初,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遵义市举办了“90人重走长征路”网络主题传播活动。90名参与者来自政府部门、医院、高校、媒体等各行各业。大家重新踏上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
在女红军纪念馆,杨雪莲注意到一尊真人大小的女红军铜像——她在长征路上诞下婴儿,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女红军跪在地上,抱着夭折的婴儿,旁边还有一名女红军在安慰她。
这尊铜像让同为母亲的杨雪莲看得心碎。
在纪念馆入口处的两面玻璃墙上,铭刻着女红军们的名字,灯光打在一个个名字上,庄严肃穆。杨雪莲清晰地记得这个数字:4113位。
杨雪莲是遵义市播州区妇联业务股股长,从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她以前从来不知道,在遵义市习水县,竟然还有一座专为女红军而建的纪念馆——这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
杨雪莲了解到,在红军长征途中,女红军在行军打仗、照顾伤员、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在纪念馆内,杨雪莲看到一个铝制的饭盒,当年女红军把它的边沿敲平,用来充当炒锅。杨雪莲还看到了她们穿过的衣服、盖过的被子、用过的煤油灯……杨雪莲无法想象,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她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真的感受到那个年代信仰的伟大”。
参观完这座纪念馆,杨雪莲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我们要更好地实施救助项目,站在妇女儿童的角度维护合法权益。”
周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24年9月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支教,也参加了“90人重走长征路”活动。
过去,周鑫学过很多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内容,也看过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他对遵义会议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开会、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并不清楚。
通过这次活动,周鑫觉得历史变得清晰了。“这个活动让我体系化地学习了遵义会议,以及红军长征的整个脉络,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重走长征路”的第一天,他们来到娄山关。90年前,红军在这里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红军战斗纪念碑的碑文写道,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徐靖鸿读小学时参观过娄山关,但那时他只懵懂地记得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娄山关”三个字,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次再来娄山关,徐靖鸿感觉到:“历史不再是书上的文字,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这次活动之后,徐靖鸿重新燃起了参军报国的想法,“以前的战士们克服了困难,在极端情况下展现出勇气和毅力。”他要向这群当年的年轻人学习。徐靖鸿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把遵义会议精神融入个人的成长中。”
在娄山关,矗立着一面巨大的石壁,石壁上刻着毛泽东当年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忆秦娥·娄山关》。在石壁前,90名“重走长征路”的参与者齐声朗诵了这首词。
这是周鑫第一次亲身来到历史书上的地点。集体朗诵之后,周鑫提议,团队里的几名大学生再一起朗诵一遍《忆秦娥·娄山关》。
他们身上不是沾满血迹、打着补丁的破衣烂衫,而是厚实的羽绒服;耳边没有震耳的枪炮声、喊杀声,而是呼啸的风声;眼前不是满目疮痍的战场,而是苍翠的青山。
在这座山上,传来年轻的声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重识:大学生如何讲遵义会议精神
为了让遵义会议精神走出书本,不少年轻人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尝试。
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2024年10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共遵义市委、共青团贵州省委作为主办单位,联合启动实施“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项目”,遴选出724所高校的1000支志愿宣讲团、1万名学生参与宣讲。
西安文理学院的“红禾宣讲队”就是其中的一支团队。
在杨远影看来,自己的第一次宣讲不算成功。事后,杨远影反思:“我们还需要学习、沉淀。”
杨远影和队友们商量,讲授内容要改进,而且要设计互动环节,给听众准备相关主题的文创产品作为参与互动的礼物。
为了对过去的岁月有直观认知,红禾宣讲队的成员参观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这一纪念馆坐落于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走进纪念馆,杨远影看到,两张板凳上架着一张破木板,这是当时战士们睡觉的“床”。她还看到了生锈的杯子、打着补丁的衣服。说这件衣服“打着补丁”其实不太确切,在杨远影看来,那件粗麻布制成的绿色军装,几乎是由补丁拼凑出来的。
这次参观让团队成员对于历史有了直观的感受。为了吸引听众的兴趣,他们尝试做了几款遵义会议主题的便利贴、钥匙扣,还设计了团队吉祥物,学院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场宣讲前,这支团队再次更新了课程内容,3名同学分别上台讲述不同的篇章。通过网络“云游”遵义会议会址,团队里的一名历史爱好者又特意准备了不少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故事,他还手绘了“四渡赤水”的地图、路线,杨远影则负责讲解“遵义会议精神的现代价值”。
这次宣讲时,观众的注意力明显比以前集中了许多。担任讲师的同学原本只准备了四五个问题,但台下的同学们很踊跃,互动提问临时增加到二三十个,团队原创的文创产品也很受大家欢迎。
采访中谈到“遵义会议精神”,杨远影几乎脱口而出:“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在她看来,这些都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启发。
在遵义当地,也活跃着几支大学生宣讲队。
姚雯竞是遵义医科大学“骏马宣讲队”的队长,她认为,市民广场上人流量大,可以到那里宣讲试试。
出发前,她有些担心:“这样严肃的内容,会有人愿意听吗?”
市民的反应让姚雯竞有点意外,“一听到‘遵义会议90周年’,很多市民围了过来”。这段时间,在遵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的标语。“作为红城遵义的百姓,大家对此还是很感兴趣的。”她说。
广场上有一些小吃摊,摊主来自遵义各个区县,他们不太了解遵义会议精神,但很愿意听这群学生讲,有的摊主热情地回应:“以后做生意遇到外地的游客,我要推荐他们去遵义会议会址看看。”
为了做好这次宣讲,姚雯竞和队友们系统地学习了遵义会议相关历史。姚雯竞的校园时光还有半年,她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学习遵义会议精神,把它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