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两个在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字,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领域皆有杰出乃至开拓性的贡献。当他们的展览来到上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将于1月23日举办
近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来到上海虹口即将开馆的趣看美术馆,近400件珍贵文献展出,让人领略半部中国古建史,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美术馆展览现场提前进行探访。
《上海会客厅》节目
1月18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将在上海开幕,并将于1月23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国紫禁城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展览分为五个主要单元:“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展览共计展出近400件(组)展品,包括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原件与高仿复制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历史照片,以及若干空间装置、沉浸式多媒体作品等。其中,林徽因于1928年9月在上海写给梁启超的珍贵信件为首次展出。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展览现场
展品的收藏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及校史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部分展品,特别是一批珍贵的书信、老照片由梁思成亲属提供,古建模型由山西古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此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写了各展览单元的导言。
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现场导览
上海是巡展的第五站,谈到展览与上海的联系,作为“栋梁展”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秘书长王南告诉记者:
展览主要内容当然是梁思成、林徽因学术生涯的全回顾,落地上海就会找跟上海的关联。第一个层面应该是他们直接和上海发生关系的一些文献,有林徽因在上海时写给梁启超的信,梁思成在上海写给费慰梅的信,这些都是第一手的手稿,梁思成1959年在上海一次住宅建筑标准与建筑艺术的座谈会上,他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言(《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谈到传统与革新》),后来发表在《建筑学报》上,这是他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主张,也就是今天大家都熟悉的“中而新”的设计思想,在展览当中最重量级展现他们和上海的关联。
其次就是在梁林众多的同学或者建筑师朋友当中,有许多后来都对上海的建筑或者建筑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建筑师或者学者,比如说童寯、陈植、赵深,可以说这些建筑师当时在上海组建了最杰出的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事务所),上海的一系列重要的地标建筑和近现代的重要建筑都是他们的作品,这是“栋梁”展和上海比较重要的关系。
林徽因致梁启超信,1928年于上海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致费慰梅信,1946年10月23日于上海 梁思成亲属提供
2024年5月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补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复制,林徽因亲属提供
作为学术文献展,针对哪些观众呢?王南就此向记者进行了说明:
第一当然是针对建筑学的从业者。因为梁思成林徽因不仅仅是建筑师,他们其实是建筑学家,也是建筑史家,他们去考察过的这些文化遗产,在今天变成整个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我们在呼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多爱好者对古建筑都有巨大的热情,也与当下中国文化的关注倾向相关,所以这也是他们得以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思成林徽因的个人魅力使得他们能出圈,他们的文采,他们绘制的这些精美图纸,甚至他们所接触的这些重要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所形成的交友圈,其实是我们“栋梁展”的一个大背景。所以,建筑从业者之外的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或者喜欢这些文化名人的观众,都能从展览当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记者注意到,这次展览的建筑模型包括了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和五台山佛光寺等;其中应县木塔模型的比例为1:25,而独乐寺观音阁的模型为第一次在巡展当中向观众亮相。
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和五台山佛光寺建筑模型
应县木塔的动态剖面分析视频
记者注意到,除了展览现场的建筑模型,应县木塔(山西朔州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动态剖面分析视频,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拍照留念。
一位参加当天导览活动的讲解人员表示:“之前接触过一些上海的历史建筑,对童寯、陈植、赵深这些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有所了解,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和梁林都是好朋友。”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展览时间1月23日至4月18日,展览地点为趣看美术馆(四川北路939弄滨港商业中心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