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魏蔚)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进行了一次独家对话,他透露,目前市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正在研究2025年"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年度工作重点,"2024年我们已经在打造标杆示范应用场景,2025年会进一步推进到更多领域",林剑华说。此前,就"人工智能+"相关话题,林剑华在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时,与市人大代表、91集团许泽玮也进行过交流。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接受人大代表咨询
2024年7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印发《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即"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根据"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林剑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发布后已经在实施,这个计划包括人工智能标杆示范应用场景、商业化应用、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等。
具体到标杆示范应用场景,"2024年我们已经在医疗健康、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电力保障、广电传媒等领域打造了‘人工智能+’标杆示范应用场景,2025年将围绕教育、制造、文化、科学等领域再谋划布局",林剑华说。
他还透露,目前多部门正在征求各家单位、企业的意见建议,细化2025年"人工智能+"重点工作,"我们对工作的内容和深度都作了更明确的要求,希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有节奏性、有深度的落实"。
针对许泽玮提出的"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利用好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建议,林剑华以人工智能为例,详细做了回应。
"高校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成果密集,最能够抓住当前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有企业或其他外部力量介入",以人工智能为例,林剑华表示,"能够打通高校、企业、研究院,可以有效地实现转化。"
他提到了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这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负责人或团队骨干,本身就来自于高校,与高校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能够很快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他看来,政府需要搭建平台或载体,来实现这种转化,也需要在政策或机制上给予鼓励,来支撑这种新模式可持续性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