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福利来啦

胡慎之老师从心理学角度

解读四大关系

伴侣、父母、自己、友人

特惠价99元

随到随学,无限回听~

作者 | 胡慎之

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图片来自网络

那年,我约9,10岁。家里正值农忙,爸爸出差,妈妈非常能干,既要在乡镇企业里打工,又要忙家里的田地。

有一次,妈妈在厂里做事的时候,出了意外,手臂被弄骨折了。当我看到妈妈一只手臂吊着的时候,心里特别难过,也很焦急。

如果地里的稻谷没人割的话,那家里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

没有人可以帮上忙,家里的亲戚朋友们都要忙自己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心更急了,很想为家里做一些事情。

那一刻,我仿佛充满了力量。

拿着镰刀,带着弟弟,去田里割稻子。弟弟从小体弱多病,只能在那看着。

9,10岁的我力量有限,割了一段时间,手上全是血泡,镰刀上也全是血。

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割了任务的三十分之一。

我非常绝望,懊恼和愤怒,一直在期待奇迹发生。

我很想帮妈妈的忙,但似乎没帮上什么忙。我很沮丧地回了家,妈妈看到我,特别难过,哭了。

看到妈妈哭,我内心感到了安慰,因为自己做的事情被妈妈看到了,同时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肯定。

如今,回顾过去,对妈妈的哭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许妈妈的哭表达更多的是无助和愧疚。

我找分析师讨论过这件事,其实,我是在用一种类似自虐的方式来得到妈妈的认同和肯定。

为什么我会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妈妈的认同和肯定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我们崇尚的是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利益。

我们都想被别人需要,也都需要自己的价值被肯定。

当我们去牺牲自己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自虐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可能不是别人要求你去做的。

在这种文化和环境中成长的我们,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这种行为。

我们的价值,只有在牺牲自己的时候,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从平常被忽略的状态中重新获得关注。

第二,这是一种混乱的关系。

这种混乱的关系是:妈妈变成了需要被照顾的婴儿,我变成了照顾对方的大人。

在这里面,自虐既是对爱的渴望,也是愤怒的表达。


情感被压抑,能得到赞赏

很多妈妈会用夸奖的方式来训练孩子,希望孩子变乖,变听话。

乖的另一层意思是,你给我少惹麻烦,要在我的控制下来照顾我和我的情绪。

有一位来访者,他在很小的时候被爸妈送去托儿所,全托。

在那里,不管你有什么需要,都会遭到一些糟糕的对待。

托儿所的老师们不会像妈妈那样对待孩子们。对他们来说,照顾孩子更多是因为责任,秉持的态度是,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

有一次,他记得非常清楚,自己摔了一跤,鼻子摔出了血。老师看到后,走了过来,没有任何的情绪安抚,擦干了血迹,走开了。

在那种情形下,他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受了伤害,只能把痛苦的感受憋下去,不表达出来,久而久之,他也认为压抑情绪是正常的。

在后来的托管生活中,他没有给老师制造太多的麻烦,很乖,很听话,老师赞赏了他。

在你我不分的状态里,孩子会更多地照顾妈妈的情绪。

很多妈妈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哭闹的问题,表现得比孩子还急,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共情。

这时,对妈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停止哭闹。

当孩子看到妈妈因自己的哭闹,焦虑不安时,孩子会自恋地认为妈妈的痛苦来自于我。此时,他的价值感非常低,觉得自己很坏。

慢慢地,孩子会通过“压抑”把自己的需求消除掉。

当孩子看到妈妈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时,孩子就学会了用压抑自己感受的方式来照顾妈妈。

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客体之一,如果妈妈不要我了或遗弃我了,我会很痛苦,可能生命也会受到威胁。


让对方愧疚,是留下他的方法

有一个熟人,他妈妈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子宫大出血,不得已要摘除。从此,他妈妈成了一个没有子宫的女人。

这件事,让他对妈妈一直有愧疚,他认为妈妈的痛苦都跟他有关。

事实上,这件事跟孩子的关系并不大,但作为一个孩子,他是分辨不了的。在恰当的时机里,妈妈也没有对他表达这些。

有的妈妈会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痛苦都归罪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接受并认同妈妈说的话。

孩子在自我认知上面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会觉得自己很坏,是自己让妈妈这么痛苦的。

于是,孩子开始虐待自己,让自己陷入特别无助,绝望的状态中。

虐待的意思是,无意或故意用侮辱,忽略等方式让自己或对方产生痛苦和恐惧的感觉。

在痛苦和恐惧的感觉背后,是一种绝望,痛苦和孤独。

妈妈不理孩子,孩子会感到孤单,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中国很多的父母经常会给孩子灌输一种想法,尤其是无力感很强的父母,“我已经为你付出了一切,没有什么可以再付出了”这样,父母内心会安心很多。

实际情况是,父母真的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吗?

越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越会感到,是自己让妈妈变成这样的。孩子想去照顾妈妈的感受,于是,就把自己变成了那样。

这是彼此投射的一个问题。

自虐,可以让对方愧疚。

让对方愧疚,可以达到一种控制对方,不跟对方分离的状态。

孤独的感觉是很糟糕的,尤其是一直被忽略的孩子。

如果孩子想让父母关注自己,让自己体会到一种存在的感觉,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自虐),让对方愧疚。

父母为了不愧疚,会做出一些补偿行为。

如果父母离开的话,就没办法做出补偿行为,所以,对方就无法离开你。


被隔离被忽略,会有补偿性的行为

补偿性的行为,是解决愧疚的唯一方式。

如果妈妈愧疚了,妈妈就不会离开我,而且,她会给我补偿性的关爱和满足。

杨过被郭伯伯送去了武当山,在武当山上,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好,一直被武当山上的师兄们欺负。等他有机会再次回到亲爱的郭伯伯身边时,他把自己弄的一点武功都不会,饱受凌辱,把衣服弄的很脏很破,蓬头垢面的,类似一种受害者的状态。看到杨过成了这样子,郭靖很愧疚,“可怜的过儿,郭伯伯一定要补偿你。”郭靖把杨过糟糕的状态承担到了自己身上,形成一种你我不分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很多母子关系中也会经常出现。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责任。孩子身体不舒服了,肯定是我没做好,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孩子表现的不好,肯定是我疏忽了,没尽到责任。

在你我不分的状态里,双方都很难做到去真正肯定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会用两种方式去对待孩子。

第一种,过多的补偿孩子,对孩子负责。

本来应该是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妈妈把孩子的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妈妈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得到了满足。

她会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孩子也会非常感激妈妈,认同妈妈的行为。

第二种,妈妈完全忽略掉孩子的感受。

当妈妈照见孩子这面镜子时,妈妈照见的是不完美的自己。

妈妈看到的是一个坏妈妈的形象,这时,她会直接把孩子的感受忽略掉或隔离。

隔离,就是假装见不到孩子所有的痛苦,把孩子扔到一边,不管不顾。

妈妈隔离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到一种极度的恐慌。

妈妈的这种行为,在国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虐待。

也许,有的妈妈不在意这些。

但这会成为一种循环。

有一位来访者,就陷入到这种循环里无法自拔。

她特别爱自己的孩子,爱到无微不至,爱到想把自己所有的心全部掏给他,很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同时,孩子所有的需求,妈妈都会很敏感,总想着第一时间去满足孩子。

当孩子说出一些不满的情绪感受时,妈妈会特别愤怒,这种愤怒的感觉会促使她打骂孩子,甚至把孩子关在门外。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情绪,她自己无法控制。

实际情况是,孩子表达了他的情绪,这会让妈妈产生一种非常绝望和无力的感觉。这种绝望和无力的感觉,无法解决,所以,只能把孩子扔掉。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也学到了一样东西:让自己变得很糟糕,激发妈妈的愧疚感,让妈妈觉得我很可怜。然后,妈妈就会来哄自己,会紧紧地抱住我。

她说,当她看到孩子在那绝望的哭时,她忽然一下子就清醒了,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孩子,把孩子抱在怀里,痛哭流涕。

孩子会反过来安慰妈妈,“没事的,妈妈,我以后会乖的。”

渐渐地,这种循环的方式被孩子学会了。

如果妈妈没有虐待我,那我就用一种自虐的方式,把自己变得很悲惨,这样,就可以得到妈妈的安慰和拥抱。

这种自虐的方式,延续到成人的世界会变成怎样?

有一位F小姐,告诉了我这样一个信息:生命中没有特别阳光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特别灰暗的,觉得所有人都不一定会喜欢自己,特别孤单。会为了生活中一点小事变得很难过,比如:银行卡被ATM机吞掉了;坐公交车时,车子晚点了,没坐到位置;走在路上,天气下了雨,没带伞。

这些成了她生活中的主旋律。

生活中,她有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会责怪自己的丈夫。

对于她的妈妈,她无法去原谅,她很早就离开了妈妈。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让她特别害怕,有时,妈妈的一句话会让她伤心半天。

有一天,她说:“老胡,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弄得如此悲惨?我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同时,我也是自己的施害者。”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虐状态。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让自己过得舒服。

因为只有在她痛苦的时候,才能换来别人对她补偿性的满足。

在一直被忽略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关注的。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过“疾病获益”的概念。

疾病获益的根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

在生病的状态下或在受伤的状态下,我们很容易得到别人的照顾。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那么,这种事情我们做得越多,就会越痛苦,越悲伤,越愤怒。

在很多青少年的个案中,我经常会发现具有边缘型特质的青少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幼年时被忽略了或被遗弃了。

遗弃不是真的不要这个孩子。更多的遗弃方式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威胁孩子,“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或者,直接把孩子关在门外,不理他。

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经常有一些刀疤。这些刀疤有的是用刀割的,有的是用烟头烫的,而且,新的伤疤源源不断。

有一个人跟我说,“当我用刀割自己的时候,心里特别舒服。看到血流出来,又会特别心疼自己,可怜自己。但是,那一刻,我能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如果我不用刀割自己,我没办法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是妈妈的孩子,我在伤害我,我也是在伤害妈妈的孩子。这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和愤怒。

假使妈妈爱孩子,看到孩子受伤了,可能会心疼,但更多的是会表达一种绝望的愤怒。

所以我们说,自虐,是正在表达绝望的愤怒。

当我们用自虐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时,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定长期被这样虐待过。

我在用你对我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这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对妈妈的忠诚。

阿德勒说:“有的时候我们人是有选择的,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不愿意出来,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要出来的话,需要一些勇气,你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去过你自己的人生。”

如何选择,没有人可以帮助到你,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勇气,希望你能拥有这份勇气。


表达忠诚

实际上,原生家庭确实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经历。

也因为是第一份,这些经历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会更深,影响更大,就像你走在沙滩上,就一定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如果你现在还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你没有办法做出选择。虽然你认为原生家庭并没有给到你什么,但是在你的内心里其实一直以来对他是忠诚的。

忠诚的概念有两个:

第一、孩子对原生家庭的忠诚,比如忠诚于自己的父母,活成父母的样子;

第二、认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并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族气质”,它会不断地传承下去,更多是因为忠诚。

或许原先的家庭氛围给我们的感觉并不好,但是这种氛围会在我们现在的家庭里再一次呈现出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的父亲对我非常严厉,以至于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经常会觉得很无力、自卑。因此我不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只是我父亲看到我对孩子比较宽容,他会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意见,希望我像他对待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

如果我认同了他的方式,那就是“传承”了,也就慢慢严厉地对待我的孩子,但这并不是一个和孩子和谐相处的办法。

有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严厉指责或者惩罚孩子,但又莫名其妙地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更多是对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的传承。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传承”都会得到认同和忠诚。

如果你足够强大,那么你能更清楚“传承”给你带来的是什么,也能更好地取与舍,活出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家族气质”。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课程福利】在这里

胡慎之老师从心理学角度

解读四大关系

伴侣、父母、自己、友人

特惠价99元,共26节课,15分钟/节

随到随学,无限回听~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