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海警方查处两起涉消费券违法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让利于民、促进消费而发放的消费券,被少数不法分子收入囊中,政府补贴的消费券异化为少数人薅羊毛、谋私利的工具,不仅破坏正常经济秩序,更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多地政府尝试推出消费券。这种促消费、利发展、惠民生的举措,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然而,不少网友发现,一些消费券刚通过相关平台发布就“秒没”,普通群众根本抢不到。


  近期,上海经侦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破获两起涉政府消费券违法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

  在案件一中,上海市一家餐饮店的老板郭某,伙同多人通过网上发布收购政府消费券的信息、教唆他人修改IP地址、实施异地抢券等方式,收购了大量餐饮政府消费券,并虚构交易骗取消费补贴。

  在案件二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各类抢券任务,组织大量人员通过软件改变手机定位实施抢券,并勾连上海7家餐饮企业,通过虚假消费核销,骗取消费补贴。目前,涉案相关人员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利用政府消费券骗补,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从下面三个环节可以看清“黑手”如何运作。

  在抢券环节,有关人员往往通过虚拟定位和频繁变换IP地址,绕过平台对领券次数或领券区域等限制,骗过平台领取到消费券。

  在倒卖环节,由于部分政府消费券优惠力度较大,因此吸引了不少有真实需求的消费者,愿意支付一定成本来得到消费券,从而给了黄牛倒卖的动力和获利的空间。

  在核销环节,一些不法商家通过黄牛获取大量政府消费券后,伪造营业交易,大肆核销政府消费券,最终实现骗取政府补贴的目的。


  违法违规获得政府消费券,使这些资源集中到不符合申领条件的人手中,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民众空手而归,破坏市场秩序,也剥夺了普通群众公平享受政策红利的权利。

  商家违法骗补,大量政府消费券浪费在虚假交易中,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消费需求,削弱政府消费券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引导作用,降低甚至抵消了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恶意“薅”政府消费券羊毛,倒卖政府消费券牟利,为我国法律所不容。

  各地在制定政府消费券的领取条件、使用规则等制度时,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明确行为红线,对规则形成“强提示”,让人们知底线、明敬畏。


  相关平台作为发放渠道,应当扮演好“守门人”角色。针对申领和核销环节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漏洞,积极打好“补丁”,为政府消费券发放、核销等全过程的合规、公平,提供安全、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于已经发现和查处的涉政府消费券违法案件,更要依法打击,毫不手软。同时,畅通社会公众对涉政府消费券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渠道,形成良好社会监督氛围,让政府消费券真正发挥积极作用,让惠民的政策阳光公平照耀每一名消费者。

  记者:兰天鸣、周蕊

  题图漫画:潘红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