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生态环境保护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任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湖北将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走在前列,努力绘就美丽湖北新画卷。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而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月16日,在2025年湖北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湖北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晓洁。她认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立足省情水情,把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有利于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突破流域综合治理薄弱环节

2023年,《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作为湖北省第一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这也是湖北实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标定位的重要举措之一。

过去一年,湖北加快“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构建,推动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绿色低碳发展,科学确定流域治理单元,细化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并深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综合治理等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省长江干流、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为优,丹江口水库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持续100%达标;洪湖“降磷退Ⅴ”目标如期实现,梁子湖、斧头湖等重点湖泊水质稳中有升。

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水网体系建设是其中的基础,也是关键。湖北位于国家水网主网区,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在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省水资源丰富,但过境客水量大,受旱涝急转、高温干旱等气候现象影响明显,亟需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潘晓洁表示,应以水系为脉络、以水网为基础,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互联互通、联调联控。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提质,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推动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水库岸线管控,推进库区消落带治理,保障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重大水源区的水质安全。

与此同时,湖北素来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湖泊是湖北省优势突出的水资源名片。但湖泊生态修复周期较长,湖泊治理仍是湖北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中的难点。

“建议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与湖长制的协同作用,压实各级政府各部门的管控职责,发挥好考核工作指挥棒作用,统筹实施湖泊流域范围内‘控源截污、活水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并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潘晓洁指出。

具体来看,在控源截污方面,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农业污染防治,推进农村“厕污垃”协同治理,并深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加强工业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监管。在活水连通方面,加强清水入湖通道建设,统筹畅通出湖通道;科学实施涵闸泵站精准联合调度,合理安排补、退水时间、线路和水量,构建“调控有序、蓄泄兼筹、丰枯互济”的河湖水网空间格局。在生态修复方面,优先在湖湾、近岸、浅水区域开展生态恢复,科学实施退垸(田、渔)还湖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建设滨水缓冲带湿地、入湖口前置生态湿地、尾水处置人工湿地等,构建流域多级生态净化系统。

此外,加快构建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亦是重点。近年来,湖北省绿色产业、能源、制度三大体系加快形成,用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增长,并建成运营全球覆盖碳配额规模最大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

“湖北正加快构建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但也面临转型动力不足、路径不多等问题。”潘晓洁认为。她建议,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合理确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渡期和分阶段逐步加严的管控政策,推动企业采用减量化、无害化高效清洁工艺技术,引导产业适度聚集,加快制造业绿色升级。此外,重视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绿色示范农田、集约化养殖示范,加快生态农场、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养殖示范产业区等的构建。

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体系

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中的重要举措。2024年4月,国务院颁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并于2024年6月施行,成为生态保护补偿立法进程中的里程碑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建立了28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且中央补偿资金已由年均几十亿元增长到近2000亿元。

“湖北省因水而兴,亟需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助推全省流域综合治理,促进高水平保护生态红利逐渐向高质量发展释放转化。”潘晓洁指出。

据了解,早在2018年,湖北省就选择了5个流域及相关20个县(市、区)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据潘晓洁介绍,目前,通过主动协商,湖北省已分别与湖南、江西、重庆三省(市)建立起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按时进行资金结算,促进机制有效落地。并不断探索丰富省内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建设,出台了省级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从长江干流到一级支流,再覆盖至其他重点流域,逐步探索并不断丰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已建立跨市机制25个、跨县机制36个。

同时,湖北通过省级奖补资金发挥激励引导作用,2020年至今,省级财政下达6亿元用于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及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这些举措为湖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目前全省17市州均建立了跨市级流域生态补偿机制,103个县市区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也提高了地方进行水生态保护积极性,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获益’的原则,让生态产品受益地共同承担生态保护成本。”潘晓洁表示。

在潘晓洁看来,湖北省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比如,虽然湖北生态补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离实现全流域覆盖还有一定距离。且全省横向补偿机制仍然以“输血型”的资金补偿为主,对“造血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有效探索。

就在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深入推进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促进共抓大保护。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多样化实现路径和创新模式。

湖北应如何落实国家建设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体系的最新导向?

潘晓洁建议,湖北应在保障已建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加大与上下游各省沟通协商,推动在长江重要支流建立跨省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实施省级资金奖励等措施,增加地方建立跨市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积极性,逐步引导覆盖全省跨界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体系。

同时,针对湖北省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摸清省内生态产品到底有多大量、价值在哪、价格怎么定。出台以水质、水资源、湿地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等为典型要素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技术规范,为合理确定权责区间提供技术支撑。横向地区之间以主要环境资源要素的价值为基础,结合自身条件自主协商,综合确定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地区与生态受益地区良性互动。

“此外,建议因地制宜引入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潘晓洁表示,可按照“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原则,结合湖北省实际,推进市场化生态补偿。统筹生态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依法有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并做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有效衔接,鼓励社会力量以及地方政府按照市场规则,通过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