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问渔楼写好。似乎意犹未尽,那就再接着写汝珍楼。汝珍楼,望文生义,因文坛巨匠李汝珍而得名。汝珍楼西侧墙壁一角,写着三个大字:汝珍楼。字大如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有意查了一下书籍,据史料记载:李汝珍(1763~约1830),字聘斋,号松石,又号松石道人、北平子;祖籍池阳(今陕西三原县),后迁徙到“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河北大兴的监生李汝璜“试署海州盐运分司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年方大约19岁的胸怀大志的李汝珍也随兄来板浦。

宝剑锋从磨砺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青年才俊,天才李汝珍来到了理想之地------板浦,就不想再走。他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小镇,他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小镇。他在板浦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写出不朽名著《镜花缘》。从此,中国的文学史永远留着李汝珍的烙印。传奇《镜花缘》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以至于后世的无数文人学者对他崇拜、倾倒、仰望。古典名著《镜花缘》不仅是文坛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文人李汝珍出名了,当之无愧地登上了文坛的最高峰。板浦这个名不经传的小镇,也随着声名鹊起。千年板浦小镇闻名遐迩,李汝珍先生功不可没,功德无量。一部《镜花缘》,半部板浦史。试问文坛,谁敢争锋!

汝珍楼前,有五块草坪。草坪内都种植几株银杏树。查了资料得知,银杏最早叫“鸭脚”,是由于它那奇特的叶子如鸭掌而得名。“鹅毛赠千里,所以重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这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接待诗友梅尧臣寄赠的“鸭脚”以后写的诗句。宋代以后,白果列为贡品,才改称为“银杏”,“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从此,鸭脚正式变成了一个高雅的名字。

一年四季,银杏树秋天最美,树上叶子黄了,黄的金光闪闪、纤尘不染,美得足以让人沉醉。银杏树之景象,是藏不住的勃勃生机。树下,常有三五个爱美女老师,用手机拍摄美景,传微信朋友圈晒一晒,常获得无数点赞。

草坪前侧,矗立着一帧孔子雕塑。孔子雕像,让我联想到与孔子有瓜葛的孔望山。孔望山之得名,是因“孔子之郯子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历史上,有关咏颂孔子登山的诗歌很多。我于若干年前,登过几次孔望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无独有偶。板浦清朝著名文人许桂林也登过孔望山,有诗佐证,他在《登孔望山歌》中深情地写道:地阞东蟠海横截,一峰突出城东阙。孤椒刺天青巉巉,壁立千寻如削铁。海风吹人欲飞去,直上全凭筇九节。仰扪碧汉滑糖锑,俯眺红波堆彩撷。激浪疑闻玉虎鸣,迥涛时见金蛇掣。絮擘游云护晓寒,火乞明星照残碣。观海曾闻驻圣车,习礼犹应设茅蕝。礓砾荒寒籍辉映,剑佩雍容尚森列,嗟我耕道无菑畬,但解雕虫自镌锲。特豚敢分两庑馈,丹器或逐西行辙。为水诚难游始知,如日在东愿终切。拊手高歌声满山,径弹由瑟不辞拙。


汝诊楼一楼的大厅是宣传李汝珍的。走进大厅就会看见大厅的墙上,挂满了有关李汝珍的信息。大厅东,是阅览室。说到阅览室,我不谦虚的说,我是常客。阅览室,我梦开始的地方。什么梦?作家梦。想成为作家,必须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

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做作家亦是如此。

书山有路勤为径。欲成作家,皆离不开书。

一日不可无书。看书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倘若一日不看书,就觉得浑身不舒坦。因为喜欢看书和写文章的缘故!在辛苦的工作之余,我常偷偷地溜到阅览室,看上一会儿书。阅览室,那一架架琳琅满目的书籍,总是让我爱不释手。管理阅览室的胡军老师,为了我借书方便,特意给我开了绿灯,办了一本借书证。胡军老师的情份,我无法忘怀!

其乐不改,乐此不彼。每读好书,都如佳酿入腹,尽情陶醉。借书、读书、写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看多了,开了眼界,吸收了营养,写文章的难题便迎刃而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不虚。我个人认为,想提升自己,想把文章写得更好,光是看书,远远还不够。偶尔,我有时还会客串一下,去校长教室找点报纸阅读。我阅读的报纸皆是重量级的大报纸。譬如:人民日报。再譬如:新华日报。


记得,每次去找报纸,我都受到了徐怀松、茆迎春两位校长的热情接待。

汝珍楼二楼最西端,有一校党史档案室展览馆。但凡能载入校党史的,不外乎有这几种,或是有特殊贡献,或是有才情,或是有学问。进入校党史的人物颇多,如果要一一介绍,绝对不可能。那就简单挑几个。先聊一聊孙正兵主任。优秀党员孙主任,多少年如一日,坚守在后勤岗位,兢兢业业,起早贪黑,不记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发挥着自己的光;人间有情,大爱无疆。龚海林、张正强,无偿献血,以小善举汇聚大爱,为生命续航,传递正能量;情怀作家。2018年,我也有幸进入校党史。因酷好读书、写作。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文章连续发表,上报纸,上书,上公众平台。每一篇作品都流淌着家乡情结。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也圆了我的作家梦,成了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我这些努力的必然的“成果”,竟然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我的付出,终被校领导所认可。故校党史档案上第一句简介,情怀校工潘友国······还有儒雅校工王寿强(任之通将军书法启蒙老师)、炊事员王伍廷(1930年2月与学生李绍华、李以芹一同加入共产党)。已经够数了,尽管还有更多更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和人物值得歌颂,无奈篇幅有限,在此表示歉意,我只能打住,不再一一描述了。上校党史档案,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从事食堂后勤的一个临时工,长时间为此而自豪。

汝诊楼,又叫办公楼。办公楼,就是校长和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工作的地方。当我端坐于书房,激情地撰写这一篇小文时,我校的校领导们也正在汝珍楼呕心沥血谱写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和传奇。我坚信,我的校园(百年名校板浦实验中学)这块最具文化魅力的金子招牌会越来越亮。


作者简介:潘友国(原名潘三成)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时常有小文发表。偶尔获奖。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