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年号建武,重建汉室江山。同年十月,刘秀率军进入洛阳城,并且正式定都于此地。之后,洛阳一直是东汉的都城,直到汉献帝时期,董卓西迁关中。众所周知,西汉的都城是长安,那么作为中兴汉室的皇帝,光武帝刘秀为何放弃长安,定都于洛阳呢?
一、长安混乱、残破
光武帝刘秀进入洛阳时,天下尚未实现统一,关中地区的形势更是混乱不堪。当时,几十万赤眉军进入关中地区,更始帝的政权摇摇欲坠。经过一番较量后,更始帝被迫于25年十月,将皇帝的印绶献出,向赤眉军投降。但是,赤眉军军纪涣散,再加上缺少粮食,所以在长安附近烧杀劫掠,给当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在撤离长安前,赤眉军“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长安”。光武帝的大军收复长安时,所见到的情景十分凄惨,“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经过战乱、饥荒,昔日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长安城,已经几乎成为荒野。重建长安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光武帝刘秀显然不希望在这样的地方定都。
二、洛阳区位优势
长安固然是“四塞之地”,其实洛阳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早在西周的时候,周公就选定了此地,作为周朝的另外一座都城。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使得周朝的国祚得到了延续。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也是准备定都于洛阳的。后来,刘邦采纳了娄敬、张良等人建议,才将都城选在长安。
王莽在位时期,派人对洛阳进行营建,也打算将都城迁到这里。新朝覆灭后,天下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但是洛阳没有遭到特别大的破坏。洛阳的守将朱鲔当年曾经参与害死刘秀的兄长刘伯升。为顺利夺取洛阳,刘秀表示“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这才开城投降。洛阳城没有遭到战火的影响,经济富庶、人口稠密,非常适合做都城。
三、刘秀的政治考虑
除了上述因素外,光武帝刘秀之所以定都洛阳,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特别是政治上的因素。众所周知,刘秀所以依靠的主要是南阳、河北等地的豪强地主势力。据统计,在刘秀集团的三十二位功臣之中,其中二十八位来自河南、河北地区,关中的只有四人。这些人出于自身在政治、经济以及情感上的考虑,显然是希望定都洛阳的。
刘秀自己也是南阳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些人的利益,因此在都城问题上,也需要顾及这些人的想法。另外,当时天下尚未平定,而刘秀的根据地就是河北、河南地区,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在洛阳定都,可以从容地应对各地的割据势力。总而言之,刘秀放弃长安,定都洛阳,在当时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资料:1.《资治通鉴》;2.《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