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1985.01.16
January
【西沙海水淡化站】
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
海水淡化
大会战
历史瞬间·40年前的今天
1985年1月16日,刚刚印刷发行的《人民日报》头版中出现了一条不足百字的短消息《西沙建成海水淡化站》: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西沙海水淡化站最近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建成投产。西沙海水淡化工程是利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海水淡化装置安装的,日产淡化水两百吨。
简要的文字背后,凝结着我国海水淡化事业不平凡的辛勤汗水与光辉足迹。西沙群岛的海水淡化装置,通过电渗析工艺,首次实现了日产200吨淡水的规模,一举成为当时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渗析法海水淡化站,不仅解决了岛内用水的后顾之忧,也为巩固我国南海海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
历史关键词
海水淡化——解锁水密码
海水淡化,是向大海要淡水的神奇技术,能从高盐度海水中脱盐生产淡水,像海水冻结法,利用海水结冰、融冰分离盐分;电渗析法靠电场驱动,分离海水中阴阳离子;蒸馏法简单粗暴,加热海水蒸发冷凝得纯水;反渗透法以半透膜为“滤网”,精准拦截盐分;碳酸铵离子交换法让离子“换位”除盐。这些方法,为全球水资源短缺难题找到破解之钥。
历史见证
浪潮中的中流砥柱
1981年6月30日,西沙永兴岛海水淡化科研人员留影(图片来源: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1967年,国家科委(今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牵头组织了全国海水淡化大会战,就海水淡化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历经多年持续攻关,海水淡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0年,全国海水淡化主力汇集杭州,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杭州水处理前身)。从西沙群岛的初代海水淡化站,到2021年的浙石化25万吨/日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杭州水处理一直活跃在我国海水淡化领域,曾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国内海水淡化的有生力量,1967年,高从堦参与了“海水淡化会战”,1985年他带领杭州水处理科研团队提出复合反渗透膜的研制。经过20年的攻关,复合反渗透膜技术不仅成功助力海水淡化产业,也为国家石油化工产业、食品药品产业、新能源产业、医疗产业等各行各业带来了转型升级。1995年,高从堦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膜分离领域首位院士,也是海水淡化领域唯一一位院士。高院士几乎完整参与了我国海水淡化从无到有、从技术走向产业的全过程。
1998年,高从堦院士(右二)向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汇报膜技术研发进展(图片来源: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海水淡化
时间线
1920年 早期萌芽
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已出现了海水淡化蒸馏塔。
1958年 科研初探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先在我国开展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海水淡化的研究。此后,山东海洋学院关于反渗透CA不对称膜的研究也在国内展开。
1967年 科研会战
8月,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全国“海水淡化会战”拉开序幕,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生产出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直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
1970年 集结攻关
海水淡化会战主力汇集杭州,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杭州水处理前身)。
1974年 重要规划
12月,全国海水淡化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制订了《1975年~1985年全国海水淡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82年 保障南疆
我国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西沙海水淡化站,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建成,解决岛内用水难题。
1984年 术业专攻
国家海洋局以海水淡化研究室为主体,组建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
1985年 荣登央媒
《人民日报》报道西沙海水淡化站建成投产,通过电渗析工艺,首次实现了日产200吨淡水的规模,一举成为当时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渗析法海水淡化站。
1985年 国家表彰
西沙日产二百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机构变革
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并入企业管理,正式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2022年 步履不停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的浙江舟山六横水务10万吨/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一期、二期建成,可由海水淡化厂供应全域日常用水。
*本文图片来源于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及互联网。
微信号、抖音号|zghgbwg
[ 长按关注我们 ]
主编:黎竹 | 执行主编:邹正彤
编辑:高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