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5期 美术聚焦

2024年11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新时代古典家具的领军人物陈玉树将他精心创作的三套共43件新古典家具作品——《天地》《松风》《万鸣》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画院。这批作品不仅是对传统家具艺术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陈玉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当今这个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时代,陈玉树的新古典家具作品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他的创作理念“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恰到好处地在新时代古典家具的设计中体现了出来。他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古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古典家具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天地》: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天地(十三件套)

《天地》作为陈玉树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别设计的家具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天地》的名称寓意深远,象征着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座面下基座腿部鼓腿呲牙顺势膨出形成椭圆地球形状和四足代表四海,这些设计元素都巧妙地暗示着大地承载万物、包容一切的特性。而《天地》的三屏式围板三面围合与底座形成张开的怀抱,象征着开放包容、携手共进的姿态,表达了对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陈玉树在创作过程中,广泛阅读古籍,深受《易经》哲学思想的启发,从设计到选材,再到开榫、拼装、刮磨、雕刻,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反复打磨,历时数年才最终完成这组杰作。在工艺上,陈玉树将现代机械工具的精准度与古老的榫卯工艺相结合,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稳固性,更赋予了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地》巧妙地融入了奥林匹克精神元素,如顽强不屈、友谊团结、奋发向上、光明公正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更是对人类共同追求的高尚人文价值的弘扬。陈玉树通过家具这一载体,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人文价值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天地》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它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亮相,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从埃菲尔铁塔到凡尔赛宫,《天地》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新时代古典家具的创新精神,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松风》:展现文化底蕴


松风(十五件套)

《松风》是陈玉树另一组极具代表性的新古典家具作品。陈玉树将《松风》雕琢成一组融合古典与现代、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作品深刻地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儒释道思想的精髓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融入其中。儒家的“君子”思想通过松柏的象征意义得以体现,松柏的坚韧不拔、傲然挺立正是君子品格的生动写照。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儒家对君子品格的追求,也与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传递出一种坚韧、稳重的美感。

自然和谐观念在《松风》的整体设计和元素运用上也有所反映。流畅的线条、自然的形态等设计元素,都传递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也与现代人对简约、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不谋而合。

《松风》在细节处理上注重营造一种静谧、超脱的氛围,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精神栖息地。

在《松风》的设计中,陈玉树保留了清代家具的宽大沉稳,同时又在细节处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精致与优雅。椅面的宽敞平坦为使用者提供了极致的坐感体验;直靠背的设计既给予背部坚实的支撑,又寓意着主宾关系的坚实与稳定。特别是搭脑后延部分设计成书卷形状,这一巧妙构思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人雅致气息,更使其超越了家具的实用范畴,成为一组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松风》的雕刻工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靠背板上运用的“丝翎檀雕”工艺细腻入微地雕刻出宫廷画作《松鹤延年图》,将松的坚韧与鹤的高洁完美融合,寓意着长寿与吉祥。而后背板上的“五福捧寿”图样则源自儒家经典《尚书》,传递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气派,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松风》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更在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它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还是在艺术展览上,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古典家具的创新精神。

《万鸣》:寓意国家繁荣


万鸣(十五件套)

《万鸣》是陈玉树有感于甲辰龙年欣欣向荣的氛围而精心设计的作品。作品名为“万鸣”,寓意着万物齐鸣、生机勃勃的景象,寄托了陈玉树对家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陈玉树在创作《万鸣》时,翻阅了大量古籍资料,从传统文化的图腾象征——龙,汲取灵感。他将龙的形态之美、精神之美、属性之美融入作品之中,深入挖掘了《周易》中的乾卦六爻,从龙的六个阶段感知到了人生的六个阶段,并把这种哲学思想与龙的情怀相结合,采用雕刻语言呈现于新时代古典家具作品《万鸣》之上。

在《万鸣》的设计中,陈玉树以其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入挖掘了龙这一文化符号的精髓。他将龙的意象与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启了《万鸣》的创作之旅。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陈玉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

《万鸣》的座椅通身精心雕刻的夔龙纹灵动而威严,寓意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携手共进、团结一心的美好愿景。三围屏式的设计是《万鸣》的一大亮点,它既似热情张开的怀抱,又宛如紧密相连的绳结,寓意着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家具的造型范式,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与力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座椅整体造型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威严庄重。底座的冰盘沿线脚以及厚重古朴的三弯腿虎脚设计,不仅为宝座增添了沉稳大气之感,更使其整体造型显得四平八稳,寓意着稳固与长久。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以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了传统元素的魅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万鸣》的雕刻中,陈玉树同样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搭脑上浮雕的夔龙衔云纹与阳雕的“寿”字构成了双龙捧寿的图腾,寓意着吉祥如意与福寿双全。而座椅上雕刻的各类纹饰如拐子龙纹、山水纹、童子纹等,则是对“万鸣”丰富内涵的生动体现。它们或雄浑有力,或静谧清幽,或活泼欢快,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古典家具艺术的魅力。

特别是正面雕刻的童子嬉戏图,童子们形态各异、表情丰富,他们的嬉闹声仿佛穿越时空与观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这不仅是“鸣”的体现,更是人与人之间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交往状态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友好的乐章,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的独特作用。

设计之韵:古典之美在当代的重生

在设计领域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天地》《松风》《万鸣》这三组作品,正是这样一组闪耀着古典与现代交融光辉的设计典范,它们不仅展现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转化,让古老的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天地》这组作品,仿佛是一曲穿越时空的低吟,将清代家具的经典元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拐子纹边框,这一源自古代的吉祥图案,被巧妙地融入设计之中,不仅保留了其古朴典雅的韵味,更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的演绎,赋予了它新的生命。那流畅的线条走势,如同历史的脉络,引领着观者的心灵在古今之间自由穿梭,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阶梯式递增的扶手设计,既是对人体工程学的精妙运用,也是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实用主义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支撑点,更是精神层面的象征,寓意着人生道路上的不断攀登与追求,鼓励着每一位使用者勇于探索未知,追求更高的境界。

相较于《天地》的时空穿梭感,《松风》则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对传统精神的深化与升华。它保留了清代家具的宽大与沉稳,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稳重与大气;但在细节处理上,却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细腻与精致。这种融合,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使得《松风》成为一组既能唤起人们对古典美好的怀念,又能激发对现代生活向往的作品。它像是一位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同时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着新时代的审视与解读。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种新的美学平衡。

如果说《天地》与《松风》是古典与现代对话的序曲,那么《万鸣》则是这场对话的高潮部分。陈玉树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巧妙的重组,实现了古今文化的无缝对接。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的诠释,让这些元素焕发出了活力。《万鸣》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新颖独特,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它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以一种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互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中国文化,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新古典家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天地》《松风》《万鸣》三组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们不仅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赢得了赞誉,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

陈玉树的新古典家具证明了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古典之美在当代的重生,更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