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话题:在家里最让你紧张的瞬间?

有人说:

是上学把不及格的卷子拿给妈妈的时候;

是小时候把碗打碎的时候;

是有一个爸妈不喜欢的爱好,偷偷做却被他们发现的时候……

似乎在很多的家庭里,都弥漫着这种紧张感,导致孩子害怕不如爸妈所愿,孩子害怕犯错,害怕家里的一切……



很多家庭,都缺少了一种“松弛感”

前两天,带孩子吃米线的时候,店里来了一对母女。小女孩看起来7、8岁的样子,长得文文静静的。

女孩妈妈跟老板要了2份小碗米线,可能小女孩觉得肚子饿,小碗不够吃。就跟妈妈说:想要一份大碗的。

结果,这个妈妈一下子就暴躁起来,指着小女孩一顿劈头盖脸地骂……

那声音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小女孩好像习惯了妈妈突然的情绪爆发,唯唯诺诺的,什么也没说,就自己找了个位置坐着了。

当时 ,我就在想,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那个妈妈怕孩子一个人吃不完一份大碗米线。

完全可以跟小姑娘好好说,先要份小碗的,如果确实不够吃,再加就可以了。



这样不顾场合,不顾孩子自尊心的做法,真的不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会让孩子变得胆怯自卑。

有时候,家长发脾气,真的就只是单纯的发泄情绪,不管这件事是不是孩子的错,只顾着自己情绪舒服了。

记得小时候,我稍微犯一点点错误,就会被打被骂,在外面受了委屈也没有人倾诉,好羡慕那种有爱的家庭。

现在我也有了孩子,不能在物质上给孩子最好的,但在精神上一定要给孩子满满的爱。

小时候淋过雨,所以长大后要给孩子撑起这把伞。

什么叫松弛感?接受失败、失误、错误,用最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停留在情绪上,给家人一个轻松的情绪环境。

毕竟谁都不想做坏事,不是吗?



“松弛感”父母的3个表现

从小到大,都能被温柔善待的人,才会拥有松弛感。

而动不动被催促、打骂、斥责的人,无论站在哪里,总会有一股战战兢兢,“我是不是又做错了”的紧绷感。

发现一种很玄学现象:自带“松弛感”的家庭,越能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拥有一个自带松弛感的家庭,就是最大的福气。“松弛感”父母的3个表现,看看你家中了几个?

允许孩子脆弱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在心理咨询室里,一位妈妈看着儿子的诊断书:中度抑郁。

可这位妈妈却一脸不屑地对医生说:我的孩子一点毛病都没有,好得很。

接着拉着儿子边走边说:我告诉你,别以为你搞这套,就可以不用上学了,你别给我作!



我想,此刻这位小男孩内心的门,已经永远对爸爸妈妈关上了。

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而父母却否定孩子的情绪,拒绝孩子退缩,强行要求孩子以成人的心智来面对困难。

这样只会让孩子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敞开心扉。

允许孩子脆弱,让孩子知道,这个家,是他最值得依靠的港湾。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脆弱的一面得到安抚后,才能蓄满电再出发。

允许孩子慢慢来

辅导孩子写作业,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难题。

气急了,对着孩子一顿吼:连抄写都能错,一遍两遍都不会,你脑子呢……

其实呢,教育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有人问:怎么教会4岁的孩子6+8=14?

有人回:不用教,6岁他就会了。



孩子总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总是想着拔苗助长,反而破坏了节奏,甚至破坏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慢”。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是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孩子不那么完美,不那么聪明。

一项技能今天不熟练,可以明天再练;

一道题,今天学不会,可以明再学。

有时,慢,也是一种快。

给孩子一点鼓励和时间,相信孩子,他会给你惊喜的。

遇事不指责

可能有人疑问,难道松弛感就是:孩子搞砸了,我还不能说吗?为啥啊?我就是不高兴啊?孩子闯祸了,我怎么可能会心理没有起伏?



我想说:你不用憋着,完全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妈妈有点生气!”

但要平静、温柔地去表达,这样孩子才听得进去。

我觉得松弛感的一个前提是:是坚信孩子不是天生的捣蛋鬼,他们做出一些看似捣蛋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没有恶意的。

而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会更好”,或者因为还需要肌肉练习和学习,而不小心造成了麻烦。

举个例子,妈妈打破了一个碗,孩子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吗?

一般会关心妈妈或者帮忙收拾。

但如果孩子打破了一个碗,妈妈却经常会责怪孩子,而不是第一时间问宝贝有没有受伤。



曾经看到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大人暴跳如雷;但当大人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却往往选择第一时间原谅自己。

所以看待孩子这副眼镜很重要,所谓松弛,就是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镜,和先入为主的判断,去相信孩子的纯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