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影视版刊文点评:《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形神兼备铺展贵州之美》。
文章表示“《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把准了对外传播场域中的这个‘命门’,通过外国友人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以他们的视角发现贵州之美,以他们的感知呈现贵州之美”。作者王国平系《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文学评论版主编。原文如下:
贵州卫视制作推出的综艺节目《有朋自远方来》已经播出三季。在“变”的节奏呈现加速度的当下,一个电视节目可持续不断赢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青睐,没有让人觉得“倦了”或是“腻了”,产生审美疲劳,大体是因为它契合了时代的需求,能引发深层次的共鸣,加上自身的呈现形式也有颇为称道之处,概而论之,实现了“形神兼备”。以2024年年底播出的《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为例,可以窥见创作者的匠心和用心。
这档节目的定位是“对外交流轻综艺节目”。每期邀请一位海外嘉宾来到贵州,与一位贵州朋友结成“搭子”,一起在路上,展开深度游,以边走边看的形式感受这片热土。“轻综艺”的定位,是为了回避那种传统式的“硬宣教”“强灌输”,力求让理念、意识、思想等“大词”得以“软着陆”。这也是为了顺应新媒介传播的特征,搭建起一个轻松、欢快的场域,让内容有效抵达,让故事真正走心。
在节目呈现上,《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追求“年轻态”。每期节目出场的两位中外主要嘉宾,都是某个领域的“达人”,有观众缘、亲和力、综艺范儿,有自我主张,也能“搞事”,敢于尝试,善于交流,相互之间有碰撞,一个能把话头“送出去”,一个能“接得住”,两人在镜头前经常有“旁逸斜出”的言行举止,从而让整个探访的路途充满“不确定性”,有着不期的惊喜,这正是现场的魅力。这两位是节目的“主角”,是镜头聚焦的中心,在嘉宾的选择上考验着创作者的眼力与定力,以及因势利导和深度发掘的功夫。
这档节目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对主要人物和叙事主线的“周边”也给予充分尊重。比如一头牛的闯入,一只猴子的介入,都被镜头“不设防”地记录下来,也在后期剪辑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使之成为总体叙事脉络有意味的补充,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动态性。
有国外学者依据叙事功能将作品中的细节区分为“关联细节”和“自由细节”两个类别。前者以因果为关系纽带串联起不同的事件,是作品必备的零件。后者则游离在情节的发展之外,看似可有可无,事实上,“自由细节”是颇见功力的地方,就像“闲笔”从来“不闲”,而是有着强大的功能性,关乎作品的真实性程度,关乎作品是否生动、形象,是否能够感染人、打动人。《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就存在大量的“自由细节”,它们往往闪着光,发着热,让节目变得“轻逸”起来。
“轻综艺”的“轻”并不意味着“浅”与“俗”,而主要是外在形式上力求传递出一种松弛感和亲近感,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内在价值上则有着“重”的追求,正所谓“举重若轻”。《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是新语境下加强国际传播的一次尝试。有时候,“他人之言”比“自说自话”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把准了对外传播场域中的这个“命门”,通过外国友人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以他们的视角发现贵州之美,以他们的感知呈现贵州之美。具体来说,包括山水之美、风物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科技之美、人文之美等,是典型的“地域叙事”,邀请一方水土和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登台唱大戏”。当然,贵州之美也是华夏之美、中国之美,还是时代之美。系列节目不是对历史和风物的简单陈列,而是重点关注新时代中华大地上展现出的新气象、新风尚和新格局。比如第三季第四期聚焦“云”之魅力,对贵州大数据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梳理,从而赋予节目鲜明的当代趣味和深厚的时代内涵。
《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还在中外文化交融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上进行有益探索。一个人如何看待一个事物,与他的人文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立场等因素密切相关。当贵州本地人领着外国人深度体验“我的家乡”时,这个外国人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在“向内转”,脑海中当即浮现出一个熟悉的参照系,也就是与他自己的家乡关联起来,在“异”与“同”的对比之间完成一次有效的“对话”。比如来自阿根廷的话剧演员兼摄影师伊凡,得知贵州没有平原支撑时,感到很惊讶,马上就想到自己家乡地形多样,但所有城市都是有一个平原的。他远看贵州万峰林的山,想到的竟然是家乡的烤饺子,即“empanada”。正是如此这般的“脑洞大开”,使得相互之间的地理距离渐渐弥合了,以一个空间为基点,不断打开和拓展一个又一个的空间,从而让节目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和多元。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贵州卫视视频号
来源:贵州省国际传播中心
责编:杨宸裕 | 编审:余晓莹 | 终审:李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