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没有高桌,书家创作时,只能在低矮的案几,或者一手执笔,一手拿纸,而且当时盛行“秀逸”之风,呈现雅士的风流姿态,作品大多采用小字,少见恢弘磅礴的大字。
到了盛唐,颜真卿、李邕和徐浩等人,虽然推崇“阳刚气”,体势开阔,笔画凝厚,但是他们撰写的大字,不够完善和系统,幸好宋代开辟“尚意”理念,书家脱离前人风貌,展现自我个性。
因此张扬、雄伟的大字,赢得世人青睐,当时善写它的书家,数量逐渐增多,比如米芾行书,吸取诸家特色,融入个人风貌,用笔骏健舒展、飞动爽利,吻合大字特性,写出不少神品。
当然除了米芾,黄庭坚的大字作品,更是令人惊艳,众所周知,他独创“荡桨笔法”,其字长枪大戟、大开大合,十分峻拔雄伟,线条犹如刀削斧劈,果断爽利,力量和美感兼具。
这种风格比米芾,更加适合大字,因此他写出的作品,极具震人心魄之美,就像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他喝完美酒“姚子雪麴”后,迷蒙之际,写出50个擘窠巨字,笔笔神韵十足、气壮山河。
此作就是《青衣江题名卷》,又名《牛口庄题名卷》,原稿一分为二,前面诗作消失,只有后面的50字保留,全篇长达10米,单字约为18厘米。
内容曰:“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芳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弈棋,烧烛夜归。”
彼时他同好友对饮,心情愉悦,下笔灵活多变、畅达自如,以“二王”笔法为根基,全程使用中锋,腕力运笔,点画刚健飞动、浑实老道,体势舒展开阔,字字神清骨爽,极具豪迈之气。
至于章法布局,所有字体排成一列,看似平整,没有什么变化,实则中轴线上面,进行轻微的错落起伏,字体大小、欹正开合,也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视觉对比,从而凸显妙趣和动势,消除大字的呆板和笨重感,激发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此帖弥补百年间,王羲之写不了大字的遗憾,如今《青衣江题名卷》藏在国家博物馆,被列为“镇馆之宝”,曾有专家预测,其价值超过10亿。
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时常临摹,可以通过大字,深化用笔的力量感和筋骨,学会腕力运笔,让字体更显自然,还能提高气质,呈现雄伟魄力。
经多方努力,而今我们对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