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领导出访日本,在乘坐日本新干线时说:“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作为参照,当时的日本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欧洲的德法也在这一水平上,而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差距甚远。



高速铁路也是在这时走入了国人视野,我国高铁事业的大幕缓缓拉开!

要修高铁,得先有高速列车。这是高速铁路竞争的制高点之一。传统的普速列车是由机车制动机控制车厢盘形制动,制造起来相对容易些。而时速更快的动车组比前者系统更复杂、技术更先进。高速列车集机械制造、电力电子、网络通讯、新材料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因为车速太快,这就要求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高。



法国从1966年开始研究高速列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1978年研制出了第一代TDV高速列车,运行时速270公里。90年代末,国内铁路大提速,国内跑的最快的火车是25Z型准高速客车,时速为160公里/小时,距离高铁时速尚有一半的差距。

别看只是一半的差距,跨越过去却是千难万难。

90年代末,国家正式敲定建设高铁,高速列车研发提上日程,由国家计委立项,铁道部主持,南车与北车集团加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涉及设计开发人员多达几百号人。在“蓝箭号”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代表我国早期动车组型号的巅峰之作“中华之星”号。车头外形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外形酷似“鸭嘴兽”的双拱流线型机车头,列车密封性能良好,凝结老一代高铁人心血与智慧。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2年11月27日,设计时速270千米/小时的“中华之星”在秦沈客专进行高速试验,跑出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每小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和国外运行的同类型动车组速度相比,也没有多大的差距,大涨中国人的士气。这个速度纪录直到2008年4月24日,才由CRH2C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打破。

新生的事物难以尽善尽美,当年11月28日,中华之星在一次空跑阶段测试时,安装在车上的转向架故障诊断系统出现报警。工作人员不得不做出停止试验的决定,后来经过检查是进口轴承的质量问题。



此后几年,中华之星一直处于试验运行状态,运行的里程由常规的10万公里,到30万公里,再到50万公里。然而最终没能再上一步,2006年8月2日,“中华之星”在运行了80万公里后,被封存到沈阳机务段,彻底从中国铁路机车市场中出局。

事实上,仅在2006年上半年,中华之星在试验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丢动力,丢信号,制动表失零,轮对空转现象、部分电器系统不工作等。从其研发结果来看,中华之星并没有达到量产投入运营的要求,而中国高铁在当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等待它继续完善了。



从铁道部的角度来看,作为运营单位没有理由选择一个问题频出的产品,就算这个产品还是安全的,但是天天趴窝也是不行的。如果在90年代就开始立项研发,或许它在当时还有转机。

公允而言,中华之星在研发的过程中虽然也引进学习了国外技术,但是从机械零部件设计、电子线路设计、参数、图纸都是自己的原创设计,原创率在9成左右,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过跟国外的技术差距也显而易见是。虽然中华之星夭折了,但是为我国高铁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所以才能无缝衔接,很快掌握了CRH动车技术的设计与建造,并在不久后推出了CR车组。



当时负责研发中华之星的几家单位在后来的南北车重组时,全都归属到了中车集团,类似运10下马后造成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在高铁领域并没有出现。



归根结底,中华之星更像是中国高铁业发展路上的探路者,可惜大业未成。有些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问题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不然即便把图纸都给你也做不出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