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近期,中英关系进入了一个微妙的调整期。1月,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携豪华代表团访华,举行了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可谓丰硕,多达69项合作成果,涵盖了宏观经济、贸易、投资和人员交流等多个领域。乍一看,这似乎是中英关系的春风得意,特别是英国希望通过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挽回英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然而,这一“甜枣”背后,却被英国某些政客毫不掩饰地抛出了一记“冷水”,就在这次经济对话期间,英国前内政副大臣、现任议会下院议员图根哈特悄然窜访台湾,公开与台湾当局安全部门负责人吴钊燮会面,挑衅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践踏中英外交交往的基本原则。



显然,这种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行为,不仅让人对英国政府的诚意产生质疑,更让中英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了变数。英方一方面在经济上试图谋取利益,一方面又在政治上做出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举动。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无疑暴露了英国在外交上的不成熟与内心的政治焦虑,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首先,英国显然希望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竞争中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正如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所说,中英两国的合作关系潜力巨大。通过这次访华,英国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和资本流入,无论是对于金融行业、投资合作,还是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而日益崛起的市场。而英国政府也清楚,这样的机会若错失,可能会导致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下滑。

然而,英国的政客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急于向美国示好,向台当局传递某种信号。这种举动可以说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图根哈特此行不仅是对中国立场的公然挑战,也是在为自己的政治未来下注。无论是为了博取国内选民的支持,还是为了讨好跨大西洋的盟友,英国这些政客都选择了在敏感时刻做出充满冒险精神的决策。然而,他们是否真意识到这种行为将给中英关系带来怎样的后果,恐怕难以预料。



从历史角度看,英国政府早在1972年就通过了中英联合公报,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承诺不与台湾建立官方外交关系。这个公报不仅是英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基础,也是中英长期合作的底线。如今,英国政客不仅无视这一历史承诺,还公然支持台湾“独立”,与台当局接触,完全违背了两国多年外交积累的基础。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让英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更让英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度大打折扣。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挑衅行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中方不仅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谴责,还明确要求英国政府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支持台湾分裂主义势力。中国驻英国使馆的声明中使用了“教育约束”一词,这显然是在提醒英国政客们要端正立场,严格遵守自己所作出的外交承诺。而这种强硬回应,也再次表明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立场。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并非毫无代价。从经济角度来看,英国的这种政策走向,已经开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困境。根据英国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至2024年第二季度,英国对华出口为320亿英镑,同比下降24.2%;英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557亿英镑,同比下降18%。这意味着,尽管中英双方有合作潜力,但英国的这种双重政策,最终将自食其果,导致经济损失的加剧。特别是考虑到中英之间的经贸关系一度被认为是双赢的局面,英国此时却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加以破坏,无疑是在切断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纽带。



与此同时,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处境也日益尴尬。英国一方面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却在政治上做出过激举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无助于英国在中美之间寻找到平衡,反而将其推向了更加被动的境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国如果仍然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玩弄“离岸平衡”的把戏,不仅无法实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反而会在错失合作机会的同时,遭遇更多的国际压力和内部裂痕。

英国政府的这一“甜枣”背后藏着的冷水,表面上看似是小小的政治博弈,但其影响远比预期的更为深远。如果英国继续这种言行不一的策略,最终受伤的必将是自身的国际形象与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正如中方所言,英国如果想要继续与中国保持稳定和互利的关系,就必须首先收敛其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回归理性和诚意。

未来的中英关系,显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这么简单。英国政府如何在尊重中国主权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经贸合作和战略合作,将是对其外交智慧和政治定力的重大考验。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始终明确,任何形式的挑衅都不会轻易妥协,任何挑战都将在坚如磐石的国家利益面前迎刃而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