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 北京报道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直以来,盐碱地因难以生长植物而被称为不毛之地。

在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被屡屡提及。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盐碱地普查,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改造。

然而,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一项公认的重大世界性难题。立足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的国情农情,破解盐碱地改良难题应从何处入手?盐碱地综合利用又该如何开展?

“面对全国沿海的如此大量盐碱化农田,为此,我们的‘小目标’是培育耐盐水稻品种作为先锋作物品种来修复这些被盐碱化了的农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生产。”山东种业集团海洲红种业有限公司(下称“海洲红”)总经理宋岱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指出,将以耐盐碱作物和盐碱地改良剂为两大科研方向,实现两条腿一起走,相辅相成,不仅要在盐碱地种上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同时还会改良盐碱地,让盐碱地变回良田,让老百姓有地可种。

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的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托底,当下耕地保护任务并未减轻。

在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达5亿多亩的情况下,盐碱地可成为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因此,盐碱地改良对增加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意义重大。

如何让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

在如今的新疆,已有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头换面”。从一片白茫茫的荒芜变为一片绿油油的生机盎然,这正是海洲红给出的答案——盐碱地“原土+原水”改良模式。

所谓“原水+原土”,就是“原土”即不用客土、就地种植,“原水”就是在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就地用沟、渠、井等咸水进行浇灌。

“‘原土+原水’改良模式在2019年初显雏形以来,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海洲红科研顾问、高级农艺师、土壤修复工程师王红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一块光秃秃、连草都不长的盐碱地,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就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了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的出苗,生长情况良好。

“当时周边好多村民姓都感觉很惊讶,他们没想到这块地还能长出苗来。”王红刚回忆起当初在山东省东营市尝试“原水+原土”改良模式的情景。

王红刚将盐碱地改良分为三步。首先是降盐碱。通过技术进行土壤和咸水的改良,降低土壤和咸水的含盐量,为出苗创造正常的生长环境;其次是防返盐,作物出苗后,要做好防返盐工作,作物苗期的耐盐能力是最弱的时候,需要技术呵护;最后是提产量。作物成长起来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够调理、吸收土壤的盐分,从而进入生物改良阶段。

在此期间,海洲红土壤改良剂大有所为。

海洲红土壤改良剂是在高盐、高pH环境中具备正常生长能力的极端微生物,土壤改良剂代谢物所含有大量生物酶、有机酸、多糖等活性物质可作为一种土壤催化剂,不仅能够促进钠离子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利用灌、排水,将盐分淋溶到土壤耕作层以下,降低土壤盐分对作物危害,其所含的有机活性成分与土壤胶体结合后还能形成大而稳定的团粒结构,打破板结,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对防止返盐同样卓有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原土+原水”改良模式在不断的田间验证基础上,已经物化形成了成套的技术产品,而海州红在山东东营市义和镇的一百亩重盐碱地改良实验田已验证其适应性、可操作性强,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今年,海州红在山东东营市义和镇的示范实验田将扩大到超过三万亩。

“海洲红自身具有独特优势,不仅掌握成熟品种、拥有种质资源、专家团队,还有成效可观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在与山东种业集团海洲红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在盐碱地轮种甜高粱和小麦,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盐碱地改良,修复土壤生态,还将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可以说,此次合作是实现粮食保供、土地改良、田间管理的三方共赢。”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苟炳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培育耐盐碱特色品种

在盐碱地改良的战场上,“原土+原水”改良模式已如利刃出鞘。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盐碱地最好的改良方式是种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首席科学家李新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水稻能够稀释、带走盐分。往往盐碱地经历过两年的水稻种植后就可能不再是盐碱地了;另一方面,盐碱地越种越肥,越不种越贫瘠。种植后,土壤内的盐分会减少,有机质会增加,从而使土壤里的微生物增加并且活跃,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便提出了“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

而在探索可选育的耐盐碱特色品种的过程中,海水稻走入了大众视野。

作为一种特殊的耐盐碱性水稻,海水稻又被称为“盐渍地上的奇迹”。袁隆平院士曾提出,发展一亿亩海水稻,每亩收成300公斤,便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李新奇指出,在我国纬度较高地方存在大量盐碱地及盐湖,海水稻能够在这些地区生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海岸线较长,易在台风时期产生海水倒灌现象,导致不耐盐碱的品种减产绝收,甚至因海水倒灌引起土壤盐碱化。而海水稻能够抵抗海水倒灌,不会造成绝收,保障土壤肥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洲红早已窥得先机。海洲红的海水稻在山东滨州和东营已经试种三年,数据显示种植效果良好。

“我们与海洲红合作的海水稻实验及在各个地方的试种效果远超国家指标。”李新奇如此说道。

目前,海洲红拥有海红11、海红12、海红13、海墨2号、海红丝苗、海丰5号、JX99等丰富的耐盐碱水稻育种品种。“像海红11、海红12、海红13都是海红香稻。”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周鸿凯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红香稻是由具有“药米”之称古老的海水稻改良而来,历经20年培育,已能够实现亩产过千斤,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地种植。并且海红香稻具有芋头香气,营养价值丰富,富硒、花青素较多、六磷酸肌醇等抗氧化物质含量高。可以说,海红香稻是作为功能农业的品种。

周鸿凯另一个身份正是海洲红的科研顾问。他表示,水稻具有生理性耐盐,未来将与海洲红合力继续推进作物耐盐性的提升,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来培育新一代更耐盐的海红香稻新品种。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育种和合作育种,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耐盐碱植物种子选育,扩繁和推广。通过高端布局‘育繁推服’一体化,打造‘产学研用’新模式,推动和引领种业行业、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宋岱东说道。

严守耕地红线不可松懈,盐碱地改造利用正当其时,只有“良技+良种”才能为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拓展新空间。

眼下,海洲红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进展顺利,已有品种申报参加山东省的水稻新品种审定区试。未来,海洲红还将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打造千亩良种选育实验基地,推进盐碱地农作物育种繁种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