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讲:“礼尚往来。”

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规矩。

而随礼,也成了一种习俗,以表达情谊,维持交际。

春节将至,喜事连连,亲友之间更是少不了送礼回礼。

俗话说:“礼有五不随,随了家不兴。”

有的礼要随,但并非所有的人和事,都值得随礼。

再不好意思,以下这5种礼最好别随,不仅浪费钱,还毫无意义!

01

巧立名目的礼

《浮生六记》有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社会上的各种人情走动,走的是礼,随的是钱。

但钱难挣,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物有所值。

如果是结婚生子、老人去世等人生大事,花钱随礼理所应当。

可若是那些见钱眼开的人,将随礼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

大事小事,升迁上学,都要大摆宴席,广发请柬,要人前来随礼。

这种人,自私自利,明目张胆敛财收礼,无所顾忌消耗情分。

你要是拉不下脸面拒绝,一而再再而三听之任之,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

久而久之,还会让家庭存款锐减,让自己身心俱疲。

所以,遇到巧立名目的随礼,最好置若罔闻,避而远之,否则吃亏的永远是你自己。




02

有去无回的礼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谊,永远是相互的。

若是有去无回的礼,得不到任何回应,千万不必随。

因为,很多时候计较的不是钱财,而是对方的心意。

你慷慨真诚,对方却一心想着占便宜,眼里只有金钱利益。

在收礼时,对你眉开眼笑,热情相迎,希望份子钱越多越好。

可当你开口邀请,需要对方回礼时,却又装聋作哑,抠抠搜搜。

这种人,不通人情世故,没有教养规矩,人穷心更穷。

随出去的礼,给出去的情,犹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与其事后愤愤不平,伤心难过,不如直接把钱留下,省事省心。

03

泛泛之交的礼

常言道:“人有亲疏,心有远近。”

一路走来,遇人无数,有亲朋挚友,也有萍水相逢。

近有近的亲昵,远有远的客套,不同关系,自有不同尺度。

而需要随礼的关系,定是挚友亲朋,来往密切。

但生活中很多人,明明不过是泛泛之交,点头之情。

如不过数面之缘的远房亲戚、仅有工作联结的同事关系、久不来往的通常关系......

一旦办喜事,就群发邀请函,毫无分寸与边界感,让你上门随礼。

如果打肿脸充胖子,应邀登门,不仅没有意义,还给劳神伤财。

保持界限,委婉拒绝,避而远之,才是最清醒的应对方式。




04

高额攀比的礼

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随礼,随的是自己心意,随的是双方情义。

无论礼金是厚是薄,关怀和祝福到了即可。

最忌讳的就是为了面子,为了攀比,随礼金额节节攀升。

甚至来往的数目已经被抬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动辄上千。

原本自有随礼的本意和规矩,不知不觉中变得面目全非。

毕竟,随礼是随大流,亲友间需要一视同仁,大差不差。

可这势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同时,高额随礼成了恶性循环,让礼节失去了该有的温暖和真诚。

这种攀比之风,还会使关系变得愈发功利,失去了交往的纯粹性。

即使不差钱,也别助长攀比的歪风邪气,导致随礼变了味道。

05

没有受邀的礼

常言道:“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

随礼,是一门学问,请人应邀处处是讲究。

若是丧葬白事,不请自到,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默契。

于情于理,都要前去表示哀悼,或是伸出援手帮扶一二。

除此之外,但凡要前去随礼的喜事,无一不需要正式受到邀请。

那些没有受邀的礼,即使自我感觉关系再近,也不可贸然前去。

如婚姻嫁娶、乔迁升学,主人家往往会提前十天半个月先行通知。

对方没有邀请就意味着不希望你参与其中,热脸贴冷屁股没有必要。

更重要的是,对方大费周章制定宾客名单,你若成了不速之客,还会让对方感到冒犯和尴尬。

随了没有受邀的礼,不是拉近关系,反倒会适得其反,开罪对方。

不邀不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相处舒服的秘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