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跑再就业

1月5日下午,曾经在王文华的帮助下,参加培训实现就业以及创业的姐妹们组团“回娘家”,一起交流工作经验。


“我这羽绒服花了七八百,也不心疼,原来都是买人家打折处理的现在光买好的,也上档次了。”月嫂孙其香笑着给记者展示自己的新羽绒服,她已经干了9年的月嫂,现在做住家月嫂月薪一万六,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孙其香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我价值。

“不是光干活,文华大姐一直鼓励我们参加职业大赛。” 在王文华的鼓励下,孙其香参与多项赛事,先后荣获了青岛市首席金牌月嫂,山东省首席金牌月嫂等称号,收入也不断上涨,以往生活拮据的她,如今也愿意消费打扮自己。

“真心感谢文华大姐,让自己活得有价值了。”孙其香抱着王文华说道,眼角带着泪光,而王文华最懂她们最初的内心。


“摆过地摊,也卖过菜,真是渴求一份工作”。1987年,18岁的王文华来到了即墨纺织厂参加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王文华荣获了“即墨劳动模范”。1996年,纺织厂因经营不善倒闭,王文华被迫下岗。

“那时候,我心里也没谱,但是心想试试万一有效果呢。”后来,即墨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听说王文华以往工作中的表现,便找到她,希望她可以从事职业介绍人的工作。随后,王文华成立了即墨第一家工会职业介绍所。那时候还没有企业通过第三方机构来招工人,也没有电动车,王文华就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跑。


“突然下岗,有点抬不起头的感觉,但还是硬着头皮出门贴广告。”王文华跟记者回忆,当时没有资金,便自己手写毛笔字招聘,和同事起早贪黑地骑着自行车去广告栏张贴广告,再跑到企业去找厂长、经理问要不要工人,四处碰壁却并没有让王文华打“退堂鼓”。每每想到还有一群下岗工人需要工作,王文华便又咬牙登门询问是否用工,后来一周后,王文华终于找到了第一家愿意“试试看”的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王文华先后帮助多家企业解决了招工问题,也使18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陆续就有很多个人和企业找到我,我也是倾尽全力帮助他们。”随后的几年里,王文华几乎跑遍了即墨大大小小所有需要招聘的企业,但是王文华有个原则,一定是精准对位,筛查好劳务人员的能力再匹配企业,这样企业用人放心,而工人就业也更有保障,凭借出色的成绩,2000年,王文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荣获多项省市表彰,成为青岛市人大代表。

很多企业只收35岁以下的员工,那大龄的下岗工人怎么办呢?王文华便开始摸索家政行业,“当时,我们接到第一笔保洁的活,是清理500平方米的办公楼,我和同事们整整打扫了三天,挣了500块钱。”王文华告诉记者,揣着那500块钱,和同事们一起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发现家政服务市场大有可为,本着“安置一人,幸福一家” 的想法,从那以后他们便开始了招收大龄下岗工人的家政保洁工作。


家政服务队伍壮大起来以后,王文华发现,姐妹们的专业技能没有标准化,更没有规范化,于是便申报国立职业培训学校,通过学校,聘请了有专业资质的教师,开设母婴护理、育婴师、小儿推拿、养老护理、中西式面点、家庭保习、茶艺茶道等30余种课程。办学以来培训学员15万余名,依托劳务派遣职能,学校构建了招生、培训、安置一站式技能培训就业体系,向社会输送月嫂1700余名,育婴师850余名,养老护理员500余名,家政服务员810余名,按摩师620余名,面点师800余名,累计为10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被山东省总工会评选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培训机构。

帮助姐妹实现职业规划

“哎呀,我的大宝贝回来了!结婚二十多年,第一次听到婆婆这样喊我。” 43岁的纪维娜笑得合不拢嘴,跟姐妹们分享着自己的心情,纪维娜在当月嫂时已经拿到7800元的工资,自己的婆婆态度是180度大转弯。

“你看我的状态就知道怎么样了,我要继续多学习一些技能,让自己更有含金量。”客户十分认可她的服务,于是准备让她继续留下做育婴师,工资能到一万四。纪维娜却感觉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用,准备继续学习面点师、营养配餐、按摩等技能,也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自己当前的年龄正好是做月嫂的黄金年龄,十分吃香,从43岁到53岁,让自己的收入逐年提高,最后成为金牌月嫂。

另一间房间内,58岁的高素敏正在学习推拿课程,而她现在主要是照看残疾人客户,每月收入三千块钱左右,时间相对宽裕。

十几年间,王文华将社会服务陆续拓展了多个领域,增加了技能培训、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志愿服务等公益性服务。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王文华在职业介绍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从最初的几名员工,扩大到数百名员工,将社会服务工作拓展至多个领域,王文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想为人提供服务的初心。2010年,王文华将社会服务工作拓展至居家服务,成立了国立居家助残服务中心。曾免费为600余名孤老残障人员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代办社会事务、康复指导等居家照料服务,使孤老残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贴心的专业服务。


“带我们去了五四广场,逛了中山公园,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受服务对象曹先生告诉记者,王文华多次组织同事们帮他理发,收拾家务,还多次组织孤老残障群体外出游玩,帮助他走出了家门。201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王文华又打造了国立助残服务中心,从残疾人实际需求出发,为符合条件的残障人士提供生活照料、入户陪伴、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精准帮扶、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20余项服务,惠及辖区2000余名残障人士。


“社区出能人,调动大家伙的力量”,王文华觉得,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广泛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正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她在工作中将创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助残志愿者、法务工作者、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联合起来,为残疾人康复、就业、创业赋能,已累计助力500多名残疾人回归社会,实现就业,切实增强了残障人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之间的壁垒,创新构建社工人才培养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心理服务、社会组织孵化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先后策划实施35个智慧工作服务项目,覆盖即墨、城阳、崂山、莱西等区市。


“我们也想为新业态群体做点事儿,让公益之路走得更广。”王文华告诉记者,在新的一年,她想为外卖员、家政人员、家庭服务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快递员等做一个共享职工之家,帮助大家实现更高的自我的价值。


29年来,王文华收到过300多面锦旗,收到了一份份诚挚的感谢。


“感觉比我挣了很多钱都值得,这个价值跟钱是没法比的,悬崖边上拉她一把,我感觉心里很舒服,很值得,感觉自己付出这29年的艰辛,都不算什么。”在采访最后,王文华告诉记者,自己走过的29年光阴,“很值得!”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