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一直是难以驾驭的自然之力。如今,遍布山川湖海、戈壁平原的大小风电,已成为清洁电力的重要来源,而在风力发电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远离家人陪伴、不顾严寒酷暑,日夜守护保障着风机的安全运行。


本台记者 赵华光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放眼望去,这些迎风而动的“大风车”其高度都在160米以上,平均每天单台机组就可发电4万度。风力发电,说起来简单,看起来容易,但如何保障它们持续干活不罢工,还少不了我身边这些运维人员的守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爬上百米风塔,近距离感受“追风者”云端的坚守。


数九寒冬,身处旷野,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儿地往身上钻。裹着硬实的防护服,配上沉甸甸的安全锁绳,运维工王晓松跟同事一道,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12号风机下,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现在的风机都可以实现高度智能化自检。你看这个就是自检一个报告,50多个风机运行数据。

记者:如果这份报告的显示参数都正常,是不是就不需要爬到机舱去检查了?

王晓松:也不是,这个报告显示的是一个设备运行的参数,相当于一个软件。另外,机舱零部件是否老化、机舱外部密封有没有问题等等,还需要人工去查看,这是巡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紧接着,王晓松和同事就开始了登塔作业。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也跟随其后,相比运检员的娴熟,塔内狭长幽闭的空间,让记者不免有些紧张。


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现在我们搭乘的是免爬电梯,以前都是徒手爬,然后到塔顶有160米,相当于咱们楼房的60层楼,1年下来每个人至少要爬100多趟,高度加起来相当于登顶珠穆朗玛峰两次。

记者:你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爬吗?

王晓松:第一次爬的时候,生怕一脚踏空,心里很慌。一个来回下来腰也酸、腿也软。现在好多了,有了这些辅助的设备就轻松很多,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差不多能到顶了。


眼前这个大约20来平方米、类似集装箱的空间,就是风机的核心部件——机舱。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发电机、传动轴、风机轮毂、等多种设备。由于是处在离地160米的高度,轻微的风速变化,都会引起不小幅度的晃动,维护过程中,必须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才能精准高效完成。


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现在咱们就是出舱了,是不是感觉风更大了,更冷了。

记者:是的是的,我就感觉到比机舱里面温度要低了好多,往身上钻,还有点眩晕,不敢往下看。

王晓松:一定要挂好安全带,挂好双钩。


机舱外,光秃秃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可以抓、靠的地方,工作时,两位运维员只能靠着安全带的保护慢慢挪动,平时再也平常不过的迈步、抬腿,在这里都要倍加小心。


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永康 硅胶递给我,风向仪下面的硅胶有些脱落了,好。


尽管补胶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但处于这样的环境里,却需要极大的技巧和毅力。


王晓松:哎呀,手冻麻了!

记者 赵华光:太辛苦了!怕不怕?

王晓松:怕,一开始不敢上来,上来了也不敢动,但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家孩子说我是蜘蛛侠,想想也对,每完成一项检修,看着风机重新转动,我都很自豪!


刚完成修补,稍作休息,又要赶往下一台风机,春节前要完成全部18台机组的巡检。


王晓松的同事 赵永康

晓松班长是我们这最忙的人,他技术过硬 胆识也十分过人,大家都喊他“风机医生”,跟着他干活心里特别踏实,进步也非常的快。这几年风电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就拿风机来说,单机高度从60米增加160米,功率从1.5mw到提升到了6.5mw。


完成一天的工作,王晓松又接到了电场征询春节值班意见的电话。返回宿舍的路上,车窗外已经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


亳州市涡阳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人们常说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对于我们这一群“追风者”来说,尽管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但每次下班回宿舍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家一户点亮的灯,就感觉自己也为这万家灯火出了点里,心里特别充实、特别幸福,要坚守这个行业,建设更多的风车,点亮更多的灯。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