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是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的一个镇,这个镇在青县各乡镇中除了人口稍多一些、经济稍微好一些之外,和其他乡镇比也没什么两样。不过在清朝、民国时期,这个镇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建起了兵营和炮台,民国、抗日战争时期还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和战斗。
民国时期地图中的马厂与人和镇
马厂镇的兴起
马厂镇位于青县城北十八里处的南运河岸边,北邻唐官屯至大城公路,东近天津至德州大道,并且处于青县与静海县交界,在兴起之前就有兵丁驻扎,是青县的三“汛(明清最基层的军队驻防单位)”之一。
清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当时的国家形势正值内忧外患,直隶政治、军事格局极不乐观,既有捻军义军余部骚扰,又有外军的威胁,再加上连年战乱造成京城兵力不足、防卫空虚,清庭看中了刚刚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李鸿章和他所领导的淮军,期望他和淮军一起能够加强京师防卫。
李鸿章到任以后,在权衡地理条件之后,认为马厂一带交通便利,又因为《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能在天津周围20里内驻兵,因此他上奏“青邑地近畿辅,拱卫攸关”,决定在马厂设防。
1884年《畿辅通志》舆图中在马厂镇旁标注“胜军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青县志·兵防志》记载此事:
城汛、兴济、马厂三汛马兵、守兵额均照旧志。今惟于同治十年二月初,蒙督宪李伯相以“青邑地近畿辅,拱卫攸关”奏调淮军盛字马步二十三营,仁字步队两营,共员弁勇夫二万一千秂人,由山东济宁州移驻青县马厂。
其中“中军六营、左军三营、仁军二营、马队五营、马步小队二营,共十八营”,驻扎在运河东岸,建筑了大土围内,墙高二丈四尺、厚三丈六尺,周围十五里,共设四门,中筑炮台九座。
而“前军三营、右军三营,并老左一营,共七营”驻扎运河西岸,仍筑“大土围”,高、厚同东岸,周围九里余,设三门,中筑炮台五座。
除了设在运河两岸的东、西两大军营之外,在东大营北设军市,取名“人和镇”,在西北隅还设巡查官一员。
民国《青县志》舆图中的马厂镇、兵营、人和镇
淮军盛字、仁字2部在马厂驻扎了20多年,在这期间,他们修筑了大沽炮台,开挖了全长一百八十余华里的马厂减河,并且在小站开垦出了稻田,其出产成为在今天仍驰名的“小站稻”。该军将士还在同治十一年涝灾、光绪元年与二年早灾时,捐出巨款账济灾民。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该军被调赴朝作战,遭受严重损失。
民国年间,陆军第八师、二十六师等部分别驻马厂兵营,军阀混战期间,换防频繁,其中驻军时间较长的是奉系孙殿英的三十五师,达五年之久。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时任总理的段祺瑞自称讨逆总司令,在马厂召开军事会议,誓师讨伐张勋,反对清室复辟。
民国十二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实测》图中的马厂兵营
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国民军)奉、民国十五年(1926年)直鲁联军与国民军的交战长期在马厂进行,时间分别长达七天、两个月、二十余日,给周围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948年《河北省地形图》中的马厂兵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之三十七师和三十八师的部分旅团沿马厂减河和流河以西设防,阻击日军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马厂。日军矶谷兵团在此受重创,死伤逾千,一名少将被击毙。在此战斗中,日军出动飞机轰炸马厂兵营。在成功占领马厂兵营后,还专门在报纸和画报中进行大肆宣传。
1937年日军占领马厂后的宣传页
马厂镇正是因为地处运河、数条大道、津浦铁路交汇处,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才有了这么多的战事。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