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要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基础研究、市场一体化、区域物流、生态环保、政务服务等重点合作事项,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强化跨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深化落实改革授权事项,加快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和贸易平台,有序推进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华东无人机基地建设。积极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深化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进一步提升对口帮扶合作综合效益。

1月14日,上海市区域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上海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方案》,“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亦位列其中。

织密畅联通达“通勤圈”

2024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从“1+8”到“1+13”的升级。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上海大都市圈范围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

上海大都市圈,打算从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等方面破题。所以,上海构建了一张高效交通路网。未来,从上海出发,最慢90分钟、最快30分钟可达其他13座城市。

方案提到,完善省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加快建设沪渝蓉铁路(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

2024年12月26日,备受瞩目的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这是上海、苏州、湖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也是长三角高铁联网、补网、强链的重点项目。今后,上海虹桥至湖州站最快55分钟可达,“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动脉。

沪渝蓉铁路,又被称为“沿江高铁”,东起上海宝山站,西止四川成都站,首段于2021年9月25日开工建设,预计2030年全线贯通。

作为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也称为“北沿江高铁”。

“北沿江高铁在江苏境内将泰州纳入沿线,使得苏北地区五市全部实现通高铁。”双维智库联合创始人孙书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一举措旨在助力苏北地区的发展,缩小与苏南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安徽省计划进一步提升与南京、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间的高铁快速通达能力,以强化其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并计划实现合肥至南京33分钟快速通达。

“上海和南京之间,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北沿江高铁则形成了沪宁之间的新通道,在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间增加了一条新的联系通道。”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认为,这条通道可串联起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不仅能进一步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链接,也能够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有机衔接。

在孙书荣看来,沿江高铁强化了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同时串联起众多中小城市,促进它们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经济要素交流效率。他同时认为,沿江高铁建成后,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因为有助于高度依赖人力资源的产业实现人员高效流动。

沪通铁路二期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沿海通道的关键部分,全长111.8千米,设计时速200千米,客货共线,将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空白,完善上海铁路枢纽和网络布局。

方案还明确,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等标准跨区域衔接,推进长三角轨道交通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

孙书荣进一步指出,以轨道网、航道网、公路网为重点,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绿色高效多样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及枢纽体系,形成“30—60—90分钟”出行圈。

“这促进了长三角产业集群的串联和超级大都市圈的崛起,使多个都市圈叠加发展,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孙书荣说,位于叠加地带的城市将迎来良好发展前景,形成更大规模的双城通勤现象。上海大都市圈正向苏北、安徽等地延伸,实现共赢发展,满足14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完善便利共享“生活圈”

方案提出,推进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创新跨省“一件事”集成服务和“服务码”运用,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建设。

记者注意到,在跨省政务服务中,数据标准是否统一,能否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关键。

目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签署《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联合编制了一系列跨区域数据标准,以数据的“长三角标准”驱动跨省政务服务应用的“能用、管用、好用”。

近五年来,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介绍,该平台已汇聚三省一市近600项数据目录,实现超过8亿次(条)的数据共享交换。这些数据有效支撑了多项跨省通办业务,如长三角学生资助“免申即享”、跨省就医财政票据、公积金跨省提取以及“出生一件事”等。此外,长三角公共数据指标库也已建立完善,涵盖民生、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企业服务等领域的133项指标,为跨区域治理服务提供数据辅助决策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包括基建的硬联通和数字化的软联通。”孙书荣认为,目前,数据共享的“大动脉”正在加速构建,三省一市已累计建成超过79万个5G基站,并实现14.74亿条政务数据的共享交换。随着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科技型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在长三角地区找到合适的计算资源,降低研发成本。

不过,跨域数据共享仍面临挑战,跨省通办事项覆盖范围有限。

“三省一市在数据共享方面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不健全、技术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孙书荣表示,三省一市正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方案还提到,支持深化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推动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并强调“推进长三角文化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联合开展精品活动赛事,打造长三角文旅品牌”。

文旅业一直是消费复苏的重点产业领域之一。2024年,文旅业迅速恢复,长三角文旅市场消费活跃度高、综合贡献大。

“自去年以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变革着各行各业,对文旅企业而言,它已成为创新产品、优化用户体验及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手段。”孙书荣指出,加速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的融合应用,不仅是文旅企业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途径,也是抓住战略机遇、培育新型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省一市近年来致力于消除体育资源、人才、数据等要素的跨省流动壁垒,打造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体育一体化新模式,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实施。”孙书荣建议,应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切实打破体育资源和要素跨省流动的行政障碍。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